在写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之前在抖音刷到的一条视频:
#00后男生觉得工作压力大,产生抑郁情绪,裸辞摩旅拉萨,结果到达后发现没有作用一路痛哭#
不少人怀着美好憧憬,以为辞去令人疲惫不堪的工作,就能摆脱焦虑,重获新生。
然而,现实却给了Ta们沉重一击,辞职后焦虑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发严重。
这背后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职场问题的:职场焦虑。

一、焦虑的真相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对于辞职,我们会不会附上太多美好的滤镜?
社交平台上,一段热血音乐配上“裸辞5个月,去21个城市旅游”、“30岁裸辞环游6个国家”等等之类的文案。
点赞少则10w+,多则上百万。无论是辞职出发的博主,还是屏幕前点赞的那些人。
Ta们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号:辞职是缓解焦虑的正解。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对大多数人而言,辞职之后可能需要面临的困扰有:
经济问题
辞职意味着收入中断或减少,尤其是在没有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无法维持日常生活开销、偿还债务等。
据统计,约60%的人在考虑辞职时会担忧经济问题。
对于有房贷车贷等家庭负担的人来说,这种经济压力带来的焦虑更为明显。
职业发展问题
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可能面临职业方向的重新选择,不知道新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进入新行业或新领域,需要重新积累经验和人脉,可能会影响职业晋升速度。
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问题
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身份的象征,辞职可能会被认为是失败者或者不稳定的人。
自我认同也会受到影响,习惯了以工作角色来定义自己,辞职后会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不知道自己除了工作还能做什么。
就这些问题看来,辞职缓解焦虑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可行性不大。
现实也确实如此。
领英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裸辞群体在3个月内焦虑复发率高达78%。
辞职治不好焦虑,也许这种焦虑的根源并非职场本身,而是深植于我们的自我认知危机之中。
二、辞职后,我是谁?
知名心理咨询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职场转型咨询案例中,有 63% 的咨询者实际上面临的是存在价值的困惑,而非单纯的职业技能或职场适应问题。
开头提到的“00裸辞男生”到达西藏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山的那边还是山,人生没有目的地”
似乎在辞职之后,他的人生失去了落脚点。他哭,或许是因为找不到意义和目标时所产生的空虚感。
在现代社会,工作往往成为我们定义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
当我们辞职后,如果没有及时找到新的意义锚点,就会陷入存在虚空,进而会演变为存在性焦虑。
有存在性焦虑的人会反复自我拷问:
“失去了职业身份,我是谁?”
“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
“我为什么而活?”
正如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理论所认为,很多人试图通过辞职来逃避职场带来的压力和自我认知的危机,但这种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选择逃避时,实际上是在否定真实的自我,这只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焦虑和痛苦之中。
走出焦虑困境
有清晰的自我认同比辞职去缓解焦虑更为有效,建立「意义锚点」比更换物理坐标更为重要。
所谓意义锚点,就是那些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意义和价值的事物。
它可以是一份热爱的事业、一个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是一段深厚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拥有了意义锚点,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从而摆脱存在性焦虑的困扰。
当我们面对存在性焦虑时,辞职并非万能的解决方案。
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勇敢地面对自我认知的危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意义锚点,才能真正摆脱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