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你探讨一个有趣的话题:相亲中的“竞争心理”。
“我必须赢,不能输”
金星主持的相亲节目《缘来非诚勿扰》曾经风靡一时,作为国内知名的婚恋社交实验真人秀,它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出于好奇,我也追了几期。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档节目简直就是一个“高端相亲盛宴”。参与者非富即贵,要么是海归精英,要么是富二代,亦或是职场高管或企业掌舵人。
首先登场的,是年薪过百万的资深广告人李明辉。他一身名牌,从定制丝绸西装到名表、戒指,再到豪车,无不彰显着他的“贵气”。他直言不讳,寻找的是“人生伴侣”,对方需拥有明亮的双眸、完美的身材比例,且身高不能超越他(他身高170cm)。在他看来,理想的婚姻应当是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然而,当面对女嘉宾赵婉清时,李明辉仅仅用了“一刹那”便“否定”了她。随后,他在女方面前大肆炫耀自己的成就与健身成果,言语间充满挑衅,眼神中透露出不屑。在他看来,赵婉清虽然有过海外留学经历,但颜值不够出众,且非上海本地人。整个沟通过程中,他试图掌控局面,处处压制对方,显然是在寻找一个既高价值又易于掌控的伴侣。
另一位嘉宾林悠然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相亲三次,均“淘汰”了对方。首次相亲,她直接询问男嘉宾是否曾是清华学生会主席,对方虽有所回应,但在谈及学历背景和工作前景时,林悠然已在心中将其“排除”。第二次相亲,对方虽然情商颇高,能言善道,但本科学历仍让她觉得“不够格”。第三次相亲,面对稍显“单纯”的周浩宇,尽管家庭背景相似,且初次见面就选择了高档餐厅,最终还是因对方本科学校不够知名,缺乏留学经历而被她“拒绝”。
无论是李明辉还是林悠然,在相亲过程中都展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不经意间流露出优越感。他们似乎都在努力成为“赢家”,这种“必须赢,不能输”的心态,实际上就是一种“竞争心理”。
相亲:是谈判还是谈情?
大多数人相亲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合适的结婚对象。相亲过程本应是两人加深了解、彼此靠近的契机。然而,在《缘来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中,男女嘉宾却更像是戴着“放大镜”,在审视、甄别对方,试图找到价值最高的伴侣。
以胡雨欣和吴文昊的约会为例。胡雨欣,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年轻貌美,年薪百万,自信满满。然而,当她面对澳洲留学归来的吴文昊时,气势明显减弱。两人在射箭馆约会,胡雨欣拼命展现自己,试图与对方匹敌。然而,约会结束后,吴文昊却觉得女方过于争强好胜,对物质要求过高,且出身小镇,最终选择放弃。
这种相亲,更像是一场谈判。男女双方将各自的条件作为“筹码”摆上桌面,提出要求,讨论条件,然后衡量是否“匹配”,计算是“赚”还是“亏”。虽然看似高效,但相亲毕竟不是算术题,不是谈判桌,更不是买卖市场。当我们带着恋爱、结婚的目的去相亲时,除了物质条件,是否更应该关注彼此之间的情感连接?毕竟,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都需要以爱为基础,物质只是情感的支撑。
竞争心理:超我与自恋的较量
在相亲场上,一对陌生男女的相遇,表面上看似礼貌周到,实则暗流涌动,是一场内心的较量。谁都不愿落于下风。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种“竞争心理”背后,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更是超我与自恋的较量。
以林悠然为例,她在节目中展现出的严苛标准,很大程度上源于她成长环境中的“超我”影响。她的父母虽然看似开明,实则对女儿管控严格。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林悠然,内在形成了一个严苛的“超我”,在相亲中不自觉地投射出去,严苛要求对方。而男方在接收到这种信息后,自恋受挫,往往选择回避或退缩。
再比如,有网友分享的一次相亲经历:男生因女生迟到13分钟而愤然离场。这背后,可能是男生内在的“超我”在作祟,无法容忍迟到等“不守规矩”的行为。而女生若故意迟到,则可能是自恋的表现,试图通过考验对方的耐心来占据上风。
在相亲这场博弈中,男女双方都戴着“防御”的面具,紧盯着自己的利益。然而,这样真的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吗?恐怕未必。亲密关系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如果只看到对方的外在条件,而忽略了内在的真实与情感连接,那么即使外在条件匹配成功,日后的相处也未必能和谐美满。
共享才能共赢
通常情况下,博弈涉及双方、策略及收益。如果将相亲甚至恋爱视为博弈,那么男女双方就是对手。而彼此的真实体验、个人价值感、积极情绪等则可视为共同收益。
在相亲的“场域”中,男女双方接触时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有的可能针锋相对,有的则可能心灵相通。而“竞争心理”中的男女双方,往往戴着“防御”的面具,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然而,这样的心态真的能带来最大化的收益吗?恐怕不能。
亲密关系需要双方坦诚相待,拆掉防御的“围墙”,在精神上向对方敞开,充分表达自己,同时也看见对方的真实面貌。即使相亲最终未能成功,但真诚的态度一定是良好关系的开端。
写在最后
我们相亲,是为了寻找一个情投意合的伴侣,共同步入恋爱与婚姻的殿堂。然而,带着“竞争心理”去相亲,更像是在争胜负、比高低。这样的心态只会让我们更加关注“我”,而不是“我们”。关系的维系不是靠打压与竞争,而是建立在双方都能坦然做自己的基础上。与一个真实的人相处,走近他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仅仅关注他身上的“标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懂得欣赏与珍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