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道是指宇宙变化中万事万物。在存在中科学家推算出来的是肉眼看不到能力波,但是我们可以在共振时能够感受它的存在。其实我们物理实验课中经常会遇到,它成S形状,以投影的形式出现。
记得鲁迅先生在他诗中写过这样的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人活着并非存在的活着,而是让自己的灵魂也活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爱我们的父母以爱的名义在不断将我们逼向深渊,甚至将残忍的将我们杀死。曾奇峰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每一位父母其实都是恨自己孩子的。虽然很多的父母没有办法理解,其实我还是挺有感触的,蛮认同这个观点。

孩子的出生也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我们人性的力比多导致的结果,孩子的到来让父母增添了不少的痛苦。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妈妈身体要承受极大的痛苦;出生之后的宝宝又跟爸爸抢夺妈妈,在爸爸的精神上痛苦过;随着孩子不断的成长,虽然偶尔给父母提供了欢乐,但是更多的是烦恼。小时候怕磕了碰了,上学了又担心学习成绩,出社会了又担心工作问题,结婚了担心孩子的抛弃,各种烦恼。
说真的我们有理由去恨孩子,同时我也这样做过。当孩子学会爬的时候,每次孩子拿到什么东西想要放到嘴里去时,都被父母及时抢走了,理由是脏东西不能放嘴里。口欲期的孩子是通过尝味道来识别一切的,如果被抢走了,就剥夺了探索的能力。
上小学了,妈妈就会监督孩子学习,让孩子成为三好学生,成为骄傲的孩子。这点确实也没有错,但是在这个时候孩子应该要学会的是什么呢?我们退回到猿猴时代,猴妈妈生下小猴子,然后就要去摘各种食物,孩子就会跟着妈妈后面模仿着,学习着,累了就抱着妈妈的背,不累就自己摘果子吃,跟其他的小猴子玩。
小猴子模仿妈妈学会了适用它生存的环境,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其实小孩子也是一样,他会模仿爸爸妈妈来适用这个环境,跟外界产生联结,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上初中的时候会为了存在的意义去奋斗,人性使然。
上小学的孩子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联结,让生命觉醒。鸡蛋从里面打破是生命,从外面打破是食物。父母对待孩子应该要像母鸡对待鸡蛋一样,给它温度,给他一个抱持性的环境,让他健康成长,而不是急切的啄破他的壳,让他变成食物。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一句这样的台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中国父母大部分也是这样对待孩子的,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这句话也有它的道理,也传承了这么久时间,要改也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情。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就是爱,不过这确实是一种爱,一种被阉割的爱。各种限制就是各种能力的阉割。我还记得徐凯文老师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虽然很搞笑,但是我觉得很有深意。光华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在这里还是是全班第三名,能够在这个班就是学霸级的人物,而他并不喜欢学习,却可以学的这么好简直就是学神级别的人物。可是他要求辍学。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他,说他心理有病,就找徐凯文老师做咨询。通过了解,这个男孩子心理非常健康,他说他不喜欢读书,更不喜欢读经济学,就是随便怎么考都是第一名,他已经厌烦了做第一名。
他跟咨询师说他感觉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上半场他扮演的是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下半场他想做自己。
他认为自己家里挺有钱的,他什么也不干也可以生活,他没有必要去演自己。按照他的思路来说确实也挺对,家里什么都有,什么都不需要他思考,是没有必要去勉强自己。
试想一下,作为父母什么都为孩子考虑好了,那孩子还需要想什么、做什么么?
如果孩子还会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行为模式,那会不会与父母的产生冲突呢?
如果孩子什么都听父母的,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他还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吗?如果找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他将有一个怎么样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