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创伤(emotional trauma),是Harris等人(2005)所阐述的一个概念。在亲密的人际交往中,个体在遭遇困境或心灵受挫时,往往期望伴侣能提供慰藉与支持。然而,伴侣可能未能敏锐察觉这种需求,甚至可能背道而驰,这时,情感创伤便悄然发生。情感创伤的本质在于:在亲密关系的关键时刻,当一方亟需另一方的支持时,后者却选择了疏离或违背了信任。

情感创伤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创伤,它会侵蚀关系的基石。若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将陷入无尽的负面循环。Harris进一步指出,在亲密关系中,那些引发被欺骗、被背叛、被忽视和被贬低感受的事件,不仅会带来即时的负面情绪,还会深刻影响我们对外部世界和他人的认知,使我们变得多疑,同时也会自我贬低,质疑对方及他人的爱意。这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共同构成了亲密关系中个体经历情感创伤时的心理苦楚。
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应建立在安全的依恋联结之上,这意味着情感可以自由流动并得到恰当的回应。Harris特别强调,情绪在依恋反应中起着核心作用,是沟通交流的桥梁。当依恋关系遭遇挑战时,人们最初感受到的是基础情绪(basic emotions),如悲伤、恐惧、受伤和渴望。
表达基础情绪的目的是寻求他人的慰藉。然而,当个体因基础情绪而感到不安时,他们可能会转而表现出具有防御性的衍生情绪(derivative emotions),如愤怒、轻蔑或疏离。这种衍生情绪的表达容易激发伴侣以同样的疏远方式回应,导致双方虽渴望亲近,但行为却不断加剧彼此的距离,对双方造成伤害,同时损害依恋关系。
以电视剧《岁月如歌》为例,李明因工作繁忙未能及时回复林悦的信息,而林悦的手机又恰好损坏,导致两人失去联系。在三十五岁生日这天,林悦冒雨回家,她最初感受到的应该是悲伤、失望和对丈夫关怀的渴望(基础情绪)。但到家后,她表达出的却是愤怒和对丈夫的责备(衍生情绪)。丈夫同样以愤怒和冷漠回应。最终,林悦提出离婚,双方关系破裂。
愤怒并不能有效传达“我需要你的安慰”的信息,反而可能使对方更加疏远,无法做出期望的反应。许多人试图寻求安慰,却最终对伴侣产生愤怒等负面情绪,导致伴侣不知所措,自己也更加沮丧。
对于不安全依恋的人来说,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可能会用愤怒来掩饰。因此,在需要安全依恋时,如果害怕表达需求,反而会疏远想要亲近的人。
忽视消极情绪往往使伴侣错过问题的核心,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关系破裂。那么,如何避免情感创伤,建立更安全的依恋关系呢?关键在于情绪管理,应注重情绪的表达,挖掘隐藏在愤怒和退缩背后的真实需求,以减少和避免情感创伤。
如何实践?
有效情绪表达
亲密关系的维护有时受限于不良的沟通方式。在表达情绪时,人们可能会表现得过于激烈。例如,张华的伴侣李雷因加班错过了张华的生日晚宴。张华又气又恼,大声责骂:“你这个骗子!你是不是不在乎我了?”这种说法只会让李雷感到困惑。正确的做法是采用“I”语言(I statements),即“当你在X情境下做Y时,我感到Z”。张华可以说:“你错过了我的生日晚宴,我感到有些失望和伤心,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共情理解
识别伴侣的需求并给予恰当的回应。这有助于改善沟通方式,改变“我不被爱”的观念,增强安全感。李雷应该更了解张华的需求和期望,如果因加班可能无法参加张华的生日晚宴,应提前告知,避免张华因期望落空而伤心。“明天公司临时加班,可能赶不上你的生日晚宴了,提前跟你说声抱歉,但我准备了一个惊喜礼物,希望能陪伴你度过这个特别的日子。”这样的处理方式更为妥当。
倾听与营造温馨氛围
要重塑安全的依恋关系,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依恋关系中的需求,并尝试直接向伴侣表达。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共同探讨彼此的直接感受,无论是受伤还是愤怒都可以坦诚表达,然后另一方给予安慰,让伴侣感受到被理解。最直接的方法是伴侣定期进行深入交谈,回顾和反思过去的日子。例如,张华和李雷可以每月安排一次谈话,心平气和地分享这一个月的感受和想法,并认真倾听对方。
当然,如果你已经结束了上一段感情,但仍深受情感创伤的困扰,你也可以采取措施来改变现状。
对于过去的情感创伤,要正视自己的痛苦、难过和悲伤。较好的方法是勇敢面对,而不是逃避。放下防御性的恐惧,直面创伤,才能避免类似的痛苦再次发生。
不真实的交流背后往往隐藏着低自尊。如果觉得自己不够好,就很难正确表达情感,同时也会害怕感受他人的情感。需要提升自信,逐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
同时,也要明白亲密关系并非人生的全部。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