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感投射
情感投射中的“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观念或特质不自觉地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与自己有着相似的想法或感受(李晓明, 赵丽丽, 2013)。而情感投射则是指个体将自己无法接纳或处理的情感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并诱导他人以符合这些特质的特定方式行动或反应的心理机制(Greenberg, 1993)。简而言之,在情感投射的作用下,我们可能会“促使”伴侣表现出自己不喜欢的行为。例如,当你对伴侣的冷漠态度感到极度不满时,自己可能正在通过频繁的批评、忽视对方的情感需求或拒绝沟通等方式“促使”对方变得更加冷漠。

或许有人会疑惑,我明明讨厌对方这种行为,又怎会反过来促使对方这么做呢?
这源于情感投射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根植于个体童年时期与亲人的互动模式,并随着成长逐渐内化为个体的一部分,持续影响着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陈静, 2017)。换句话说,这种做法源于童年的经历,本质上是为了自我保护。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中是否有一个冷漠的父亲、苛责的母亲或是疏离的兄弟姐妹,这些经历是否曾让自己感到无助或受伤?如果儿时的养育者展现出冷漠、苛责等让孩子感到不安的特质,孩子往往不愿将亲人视为“坏人”,于是会将这些特质单独提取出来,视其为“罪魁祸首”,认为所有具有这些特质的人都是“坏人”。
然而,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往往会与父母越来越相似,也形成相似的特质。当ta成年后一旦展现出这些特质,就会因自己也成为“坏人”而感到恐惧和不安。但完全避免一种行为和感受是极其困难的,特别是当这种特质被贴上负面标签时,一个人往往会对这种特质更加敏感,越是害怕成为“冷漠的人”,越是容易注意到自己内心产生的每一点冷漠的想法,被这种特质所束缚(克莱因, 1946)。
这种矛盾导致情绪陷入困境,既无法表现出来也无法彻底避免。但如果这些特质出现在他人身上,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就可以指责对方身上的这些特质,认为对方更“坏”,从而回避、弱化自己实际上也存在的这一特质(克莱因, 1946)。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人们利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应对方式,像操纵木偶一样诱导对方代替自己表现出所压抑的这些行为。
例如,一个因父亲冷漠而受伤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通过忽视伴侣的情感需求来将自己的冷漠“投射”到伴侣身上,并以此指责伴侣的冷漠。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可以避免意识到其实是自己在变得冷漠,从而达到防御的目的,抵抗“认为自己是坏人”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如自尊受损或焦虑加剧。
现在重新审视开头的例子,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反复对同一问题表达不满时,表面上看似在指责伴侣,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对自己身上这种特质的恐惧和焦虑。因此,即使ta第n次因“又是这样”而愤怒,ta的行为可能反而在维持伴侣的“坏”,以避免自己被迫接受对自己的“坏”评价。
情感投射让人觉得“看呐,是他在做‘坏事’,我什么都没做”,看似撇清了自己,但在迫使伴侣做出这些“坏”行为的同时,自己也不得不重复童年的经历,再次与自己最讨厌的这种人相处。更重要的是,过去的不良关系不应成为破坏现在和未来新亲密关系的理由。那么,如果原因源自已经过去的童年,我们又该如何跳出情感投射的循环呢?
如何改善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投射
童年不幸的经历并不意味着未来注定不幸,即使我们在多年后才发现自己因此受到影响,但从意识到这一刻起,我们依然有机会做出改变。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深受情感投射的困扰,被困在无法忍受的亲密关系中,或成为了伴侣投射的对象,以下建议或许能帮助你或你的朋友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改善亲密关系。
察觉自己的情绪
当在亲密关系中反复被同一问题困扰时,不妨问问自己,真正让自己感到困扰的,是对方的行为本身,还是自己的情绪反应?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思考在激怒伴侣的同时,自己内心是否也压抑着强烈的情绪,能否承认和接纳自己存在这种情绪的事实。只有意识到自己真实的情绪,才有可能据此做出改变。
重新评估情绪
当觉得自己“坏”到无法接受时,很少有人能保持愉快。但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这种儿时形成的“一坏尽坏”的观念,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这些情绪。
我们可以追溯童年时受影响的经历,思考为何会对这些情绪形成负面认识。是因为某位家人的情绪不稳定?还是家庭环境过于压抑?当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清晰可见时,以成年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位产生影响的养育者,我们会发现即便具有这些负面特质,也不意味着ta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同理,即使自己身上存在这样的特质,也并不是不可接受的。
学会管理情绪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尽量避免了某些“坏”特质,我们可能没有学会如何有效管理这些强烈的情绪。但永远避免某种感受是不现实的。当我们能够面对这些情绪和具有这些情绪的自己时,可以开始尝试在可控的范围内表达情绪,寻找合适的表现方式。
写在最后
情感投射本质上是为了将自己与难以承受的负面评价隔离,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但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对自己所爱和爱自己的人造成伤害。当我们成年后,逐渐摆脱儿童时期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也具备了处理困难的能力,或许是时候做出努力,回顾童年时可能不愉快的经历,意识到一直被压抑的情绪,尝试接纳这部分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