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情的世俗(传统)描绘
从古至今,爱情一直是文学与艺术永恒的主题。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描绘了爱情的坚贞不渝;张爱玲则感慨“每一个爱情故事的开始总是灿烂如花,而结尾却又总是沉默如土”,揭示了爱情的复杂与多变。歌德笔下的爱情是人性中的至神至圣,而三毛则以“每当我想你的时候,天上就掉下一粒沙,这样就有了撒哈拉”来表达对爱情的深切思念。
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千古绝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传说,再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收场,爱情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80年代,人们或许还在为爱情与面包的选择而纠结;90年代,有人则潇洒地表示“面包我自己会挣,你给我爱情就好”;而在当代,爱情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金钱、物质以及高质量的陪伴。

面对爱情,我们既渴望又迷茫。那么,爱情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它是否有统一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理论。
2. 爱情的三角理论
在心理学领域,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颇具代表性。他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构成:亲密、激情和决定/承诺。
亲密:指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如改善所爱之人的福利、与所爱之人共度时光的快乐、高度的关注与理解等。这种情感与友谊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关注、理解和支持。
激情:指驱力这些驱力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及爱情关系中其它有关现象。它不仅仅局限于性的吸引,还包括自尊、养育、亲合等多种动机性的唤醒源。激情让人冲动,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物体反应,如心率增加、食欲减退等。
决定/承诺:指一个人做出了爱另外一个人的决定,并为维持爱情关系而作出的承诺或担保。它既包括短期的决定,也涵盖长期的承诺。在中国文化中,这相当于“山盟海誓”、“天长地久”等概念。
斯滕伯格利用这三个成分的组合,划分出了八种类型的爱情:无爱、喜爱、痴迷的爱、空洞的爱、浪漫的爱、伴侣的爱、愚昧的爱和完美的爱。每一种爱情都可以用不同形状、大小的三角形来描述,三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多少,形状则反映三种成分之间的相对关系。
案例分析:宝黛的爱情与杰克和露丝的爱情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充满了亲密与理解。宝玉尊重黛玉的自尊,关心她的感受,两人分享彼此的生活与情感。同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激情,外貌的吸引与身体的接触让他们更加亲近。在承诺方面,宝玉多次表达了对黛玉的深情与决心,如“你死了,我做和尚”的誓言。
杰克与露丝的爱情:他们在短时间内建立了深厚的亲密感,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激情在他们的爱情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身心交融让他们更加紧密。在决定与承诺方面,杰克勇敢地追求露丝,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让她承诺要好好活下去。露丝则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这一承诺,将两人的爱延续下去。
个人观点:定义爱情,就是定义自己
爱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有人追求亲密无间的陪伴,有人渴望激情四溢的浪漫,还有人重视坚定不移的承诺。在爱情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与期望,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爱情类型。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爱情是一个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从孩提时代的游戏需求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建立,再到心灵与头脑的成熟,我们在爱情中不断领悟与成长。或许在爱情的路上我们会遇到挫折与失败,但只要我们愿意学习与改变,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下一次面对爱情时,不妨回想一下爱情的三角理论,明确自己的需求与期望,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完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