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的恋爱相关小组里,总会有人发出这样的问题:
"求助,我是不是太作了?我做得不对吗?"
"我是不是作了点过头?还是男朋友不够喜欢我?"
大多数女孩(根据少女的观察)在恋爱时,似乎都会有这样的疑虑:她们通过“作”来测试对方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又担心自己可能已经“作”得太多,影响感情。

在这种左右为难的境地中,台湾“恋爱教母”大S曾在一档节目中分享过她的著名“剥虾论”。简而言之,她的意思是:女人吃虾,一定要男人帮她剥。
这段话让大S成为了“公主病”和“作精”的代名词。
有句老话说得好:“小作怡情,大作伤身。” 在恋爱和婚姻中,适度的小“作”确实能为感情增添一些火花,但操作不当的话,也可能酿成一场火灾。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失可爱,又不让“作”变成“作妖”呢?
今天,少女来和大家聊聊恋爱中的“作”。
01 “作”其实是恋爱中的自然本能
无论是通过文献调查还是日常生活观察,少女发现: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往往会暴露更多的负面情绪,甚至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这些攻击行为,往往是心理层面的攻击——例如:
批评、指责、否定对方的行为;
故意不回复消息,挂断电话;
威胁分手,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友善的言论;
通过撤回爱意来惩罚对方,譬如之前会每天叫对方起床,但吵架后故意让他错过重要的事情。
这些看似无害的行为,实际上是心理攻击,往往发生在亲密关系中,而且行为人常常并未意识到其严重性。常常事后,他们会辩解:“我不是故意伤害你!我只是太生气了!”
这是不是听起来像是我们常说的“作”?心理攻击并不分男女,很多时候,当面对亲爱的那个人,我们就不自觉地成为了“作精”。
这种行为的原因很简单:面对陌生人时,我们总会戴上面具,做得更得体、更礼貌;但面对爱人时,我们常常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认为他是可以信赖的安全基地。因此,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释放那些社会不允许我们展现的部分。
如果对方能接受这种“不完美”的自己,我们会对这段关系有更高的评价,因为这种“任性”能够满足我们渴望被理解和关怀的需求。
就像玛丽莲·梦露说的:“如果你不能忍受我最差的一面,那么你就不配拥有我较好的一面。”
02 “作”可以,但要有底线
适度的小作能增进感情,但过度的“作”往往会伤害彼此。
例如,知乎上曾有一个热门话题:因为琐事争执把男友的论文和资料都删了,问有没有挽回的办法。显然,这已经超出了“作”的底线。
当然,伴侣能够容忍我们的任性和情绪波动是件好事,但心理攻击的背后往往伴随着痛苦,即使对方并不承认这段关系带给他负担。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在亲密关系中不戴面具,表现出真实的自己,甚至表达情绪,但每一次“作”都可能是一次攻击,都是对另一方的伤害。所以,我们的“作”要有分寸,不能一味索求对方的包容。
例如,“删男友论文”事件中的人常常会辩解:“我就是气不过,没经验。” 但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感情中的爱并不是无限容忍一切错误,而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03 如何不越过“作”的底线?
当情绪激烈时,我们可能会被情感牵引,做出后悔的决定。因此,学会稳定情绪是十分重要的。
少女想分享一个非常实用的小技巧:认知脱钩(Cognitive Defusion)。
所谓认知脱钩,就是“与自己的想法保持距离”:想法只是思维中的一部分,它可能对,也可能错,但我们不能默认它一定是对的。举个例子,当因琐事争执时,对方说“随便吧”,你可能下意识会想到:“他不耐烦,根本不在乎我!”
这种想法很容易让你产生愤怒,并冲动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此时,你可以试试“脱钩”这个想法。比如:用一种讲故事的语气,说“我注意到我现在在想‘他不耐烦’”,或者用轻松的语气唱出来:“他好坏,他好坏!”
这些方法看似搞笑,实际上是在帮助你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帮助你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冲突。
通过这种方式,你会发现:是的,我确实生气,但我依然爱他;他今天可能情绪不好,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在乎我;他说了“随便吧”,我以后会告诉他这句话让我很不舒服。
这样一来,你就不太可能做出删论文这种过激的行为了。
总结
通过观察“大S”的婚姻生活,少女发现,大S并不像网友口中所说的那样只会“作”。事实上,她非常懂得经营婚姻,在适当的时机用小“作”来为感情增添情趣,保持新鲜感。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你和对方都能接受的“作”的尺度,让它成为感情的调味品,而不是让感情破裂的导火索。
如果你曾经“作”得有些过头,也不要过于自责,和对方道个歉,争取对方的原谅,之后也要学会控制情绪。每一次“脱钩”都是成长的机会,希望你能找到那个能够包容你偶尔小作的人,并且和他一起,让爱情越来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