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缺爱家庭”,你们会首先想到什么?
频繁吵架的父母、没人关心的孩子还是关系僵硬的家庭成员?
但其实,当下还存在一种“新型缺爱家庭”,在这种家庭里面父母学历高、孩子成绩也不错,它们看起来极其和谐美满。
但就是缺乏真正的情感滋养,背后更是隐藏着让人意想不到的缺爱特征。

越是精英家庭
越容易情感供给失衡
“管理得了大几十人的公司,却在教育我的独生女上屡屡碰壁。为什么从父母那学来的教育方式,可以让自己从一个小镇青年奋斗到大城市的公司高管,却把女儿推向了抑郁、焦虑的深渊?”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长期追踪研究表明,精英家庭的父母常常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业和智力开发上,而漠视了孩子的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父母把孩子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追求的是自己管理的成功,而忽视了孩子本身。
在电视剧《小舍得》里,南建龙一家的教育方式就很有代表性。
父亲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业,报各种补习班,孩子压力大得不行。这过程中,他只在乎孩子学习能否拔尖,却很少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精英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单方面给孩子“投喂”各种物质资源和课外辅导,却很少有时间真正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需求。
这种情感供给的失衡,就像给孩子吃了很多营养品,却忘了给他们喝水,导致孩子在情感上严重“缺水”。
一个成绩好的孩子
如何患上「微笑抑郁症」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临床分析显示,成绩优异的孩子中存在一种“微笑抑郁症”。
这些孩子表面上阳光乐观,性格开朗,成绩优异,但其内心深处隐藏着无法言说的心理压力。
面对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很多成绩优异的孩子会选择把真实情感压抑心底,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
就像不断充气的气球,没有释放的出口,最终可能会爆炸。
在电视剧《亲爱的朋友》就有这么一个情节,妈妈为了让女儿门程考入理想大学,强势安排了女儿的一切。
在多次反抗失败后,门程最终走向了绝路。
父母总是迫切渴望孩子有出息,甚至在孩子教育上有种极端的“完美主义”。
“如果不够强,怎么配做我的孩子”
“家里条件这么好,孩子不拔尖也太丢人了”;
“教育这么卷,不逼孩子一把,分分钟就会被淘汰”
……
因为过度的期待与关注,很多事情上,家长做得太满。而压抑紧张的生活中,孩子的真实情感不断被自我隐藏,而压抑太多终会有膨胀爆发的一天。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对孩子也是如此。
如何打破
「越努力越失败」的养育魔咒?
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3:7养育法则”给精英父母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个法则强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把30%的精力放在智力投资上,而把70%的精力用于情感基建。
这就像是盖房子,智力投资是房子的装饰,而情感基建是房子的地基,地基打好了,房子才能稳固。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高知父母已经开始践行这一理念。
他们不再单纯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而是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比如,通过亲子阅读、户外活动等方式,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倾听和理解孩子的心声。
这种情感基建的加强,更有助于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体系,提升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四、教育范式改变
现在是「拼爱」时代
教育正在经历一场从“拼爹时代”到“拼爱时代”的范式变化。
在传统的“拼爹时代”,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往往决定了孩子的教育资源和成长机会。
就像一场赛跑,起跑线的位置决定了孩子的速度。
然而,在当今社会,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关怀,以及孩子在情感世界中的成长,成为了决定孩子未来成功与幸福的关键因素。
这就像是在赛跑中,不仅要看起跑线的位置,还要看孩子在奔跑过程中的耐力和心理素质。
这种教育范式的变化,要求父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
从单纯追求孩子的学业成就,转向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全面发展。
只有在情感与智力并重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培养出既具有优秀品质又拥有健康心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