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习心理学的旅途中,我邂逅了一位温文尔雅的中年知己。某日,我们的话题不经意间转向了恋爱关系中的“经济账”。
我提出,恋爱里或许不必过于斤斤计较,金钱的界限模糊一些,反而能增添几分温情。

而这位拥有和谐婚姻生活的朋友,表情瞬间变得凝重。她坚信,在恋爱与婚姻中,金钱问题应当被清晰、坦诚地讨论。
她与伴侣相识逾十载,情感深厚,育有一子。尽管他们之间有着“互相扶持”的经济模式——她曾资助当时的男友(现为丈夫)完成数月的海外旅行,而丈夫也慷慨解囊,支撑她度过了读研期间的经济难关,这样的相互支持已延续多年。
或许,“我支持你”这句话,正是他们爱情最真挚的表达。
然而,为何她仍坚持认为恋爱中金钱问题需明确界定?
【我支持你】,一份有尺度的承诺
她解释说,资助男友旅行时,他们已明确约定了期限与金额,仅支持半年,且每月提供固定数额的生活费和旅行费。若他欲延长旅程,除非有充分理由,否则不会继续提供经济援助。同样,当她依靠丈夫的经济支持时,也并未放弃自我努力,而是在兼顾学业的同时,打零工维持生计。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盖瑞·查普曼博士在《婚前必知的5件事》一书中的见解:婚后双方应摒弃“我的钱”的观念,转而树立“我们的钱”这一核心理念。书中强调,夫妻应共担经济上的兴衰,实现经济上的融合。
表面上看,这似乎与朋友的有限支持相悖,但若深入思考,不难发现,一旦确立了“我们的钱”这一观念,必然伴随着限制与边界。正如个人消费亦需量力而行,不可无度。
因此,“我支持你”或“你支持我”的承诺,实则是对双方共同体的保证。为了共同体的福祉,需具备现实考量,理性规划生活开支,有节制地给予对方支持,并在必要时共同作出调整。
若“我支持你”是爱情的模样
那么,“门当户对”是否爱情的关键?
“门当户对”并非单纯指家庭经济状况相当,更多地是指双方能够达成共识与理解。若双方能在经济上相互理解和接纳,便是爱情的重要基石。
财务状况的差异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方初出茅庐,暂无积蓄,而另一方已有稳定工作,并能对此表示理解和接受,这便是思想上的“门当户对”。再如,一方职业规划尚未明确,频繁换工作导致经济不稳定,而另一方则认为职业探索是成长的一部分,双方因此无隙可乘,这便是价值观上的“门当户对”。
“我支持你”的本质,同样是双方达成共识与理解。被支持的一方信任对方不会苛责,懂得善用双方资源;支持的一方理解对方的梦想,双方达到平衡和谐的共识。
我们不说“我支持你”,
也不求“你养我”,
爱情便不复存在了吗?
“我支持你”绝非爱情的唯一形态。然而,恋爱中的双方或许已在无形中实践着这一承诺。
若一方已有购车之力,而另一方尚不具备,前者若因此感到“被亏待”,或许是因为对方理想中的伴侣更具金钱规划意识,能为未来未雨绸缪。但若后者因创业而无暇积蓄,且资金规划得宜,前者或许便不会心生不满,反而欣赏对方的金钱智慧。
由此可见,愿意说出“我支持你”的一方,往往是基于对另一方的责任感、梦想追求及金钱态度的认可。
“我支持你”,
亦可化作“我信任你”
心甘情愿地承担另一半的生活费与梦想开支,无疑是对对方生活态度与理想的信任。爱情,不正是建立在信任与欣赏之上,为伴侣的成功喝彩,为对方追梦的身影加油鼓劲吗?
在我眼中,爱情千言万语,终归于一句【我支持你】,而两心相悦,不过一句【我信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