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段时间里,由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你与一位异性朋友交流频繁。这时,你的伴侣开始频繁询问你们的关系,甚至想要通过手机查看你们交流的细节,以确保你们之间并无逾越之举。面对这样的要求,你内心感到不适。
在决定是否让对方查看手机时,你内心挣扎:手机里有你的隐私,完全展示给对方会让你感到不适;但若拒绝,又似乎显得自己有所隐瞒。
类似的不适感是否在你们的关系中时有发生,而你又难以捉摸其来源?

这种不适感,其实与“自我边界”(personal boundary)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境下,伴侣的行为可能正在触及你的自我边界,而这种不适感正是自我边界受到挑战的体现。
自我边界的定义
Tom Whitehead(1993)提出,自我边界是个体用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它帮助个体建立和维护自己的身份,决定谁可以进入自己的生活,分辨什么是安全合理的,以及怎样的对待是可以接受的。
一个健康、清晰的自我边界能让个体更好地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同时与他人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避免被操控或侵犯。
自我边界的分类
自我边界可以从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进行分类。
身体层面的自我边界体现在“社交距离”上。一个清晰的自我边界能帮助我们判断,在特定关系和场合中,怎样的物理距离是舒适的。例如,与伴侣相处时,我们愿意亲近;而与普通朋友相处时,我们则保持一定的距离。
心理层面的自我边界则主要关乎个体的主体性。它明确了哪些观念和意图是可以接受的,以及个人的问题应由自己决定。在文章开头的情境中,被窥探的一方感到不适,是因为手机中的隐私属于心理边界内,且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应由自己定义。
亲密关系中自我边界的重要性
George Dieter将相识相恋的两个人比作两个圆。两个圆相交的部分是共同区域,包含相似之处,如兴趣爱好等,这往往是恋情开始的原因。在这个区域内,我们允许伴侣自由进出,不会视为对边界的侵犯。
然而,随着恋情的发展,情侣们可能会逐渐扩大这个交集部分,甚至想要“合二为一”。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期待和要求,亲密感和独立性之间产生冲突。为了对方而压抑自己的不适和压力,看似是牺牲,实则对感情的长久发展不利。
因此,即便在亲密关系中,自我边界仍然存在必要。模糊的自我边界可能导致无法表达的难过和想法,以及双方的不理解造成的“互相伤害”。
阻碍亲密关系中自我边界建立的因素
在亲密关系中建立边界可能会遇到阻力。这些阻力可能源于伴侣安全感或信任感的缺乏,需要通过不断接近和提出新要求来获得被爱的感觉,从而阻碍自我边界的建立。
此外,对“自我边界”概念的模糊或无意识也会阻碍其建立。有些人认为足够亲密的关系(如恋人之间)可以“忽略”边界。同时,担心边界的存在是自私的体现也会阻碍其建立。
但事实上,明确自我边界并非自私行为,而是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它意味着尊重自己说“不”的权利,也尊重他人说“不”的权利。
如何建立自我边界
在与伴侣的相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明确和坚持自我边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明确边界:首先,要清楚自己对于伴侣的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会让你感到不适。情绪是大脑和身体最真实的信号,提醒我们自我边界的存在。
沟通边界:明确边界后,要与伴侣进行沟通,使双方都了解这些边界。这样,单一的边界就变成了共同的边界。当对方初次冒犯你的边界时,可以适当表达拒绝,并告知自己的感受。
坚持边界:即使伴侣可能暂时不尊重你的边界,也要坚持。向对方传达边界的重要性以及被侵犯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有助于对方更明确这段关系的底线。
建立自我边界并非自私行为,而是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在亲密关系中,尝试与伴侣坐下来聊聊关于“边界”的想法,或许能促进感情的进一步发展。记住,较好的关系往往是“亲密有间”,我们理解对方,但不强求对方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