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借助一部经典影片来深入探讨,与回避型依恋者谈恋爱的独特体验。电影《夏日之恋》中的女主角艾米,便是一个典型的回避型依恋者。她外貌出众,性格活泼,笑容灿烂,是众多男士心中的女神。
男主人公杰克对艾米一见钟情,展开了热烈的追求,而艾米也对杰克心生好感。然而,在两人关系尚未明确之前,艾米的情感总是让人捉摸不透:
状态佳时,他们会如影随形,享受彼此的亲密时光,却始终不愿承认是恋人关系。艾米也会向杰克倾诉那些从未与他人分享过的秘密,仿佛两人之间没有隔阂。

但每当杰克想要进一步确定关系时,艾米就会退缩:“我喜欢你,但我不想进入恋爱关系。”
即便确立了关系,他们的情感依旧不稳定:
艾米会因感觉不合而提出分手:“我们结束吧,你应该不会感到意外吧?”当杰克想要靠近她时,艾米还会说:“离我远点,这样我不舒服。”
这部电影生动展现了回避型依恋者的情感特征:
冷漠疏离,回避亲密:“即便心中有爱,也不愿靠得太近。”
若即若离,情感多变:“时而深情款款,时而冷漠无情。”
习惯自我保护:“我们分手吧”、“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的话语常挂嘴边。
与他们恋爱时,你或许会经常自我怀疑:
“ta是不是真的不爱我?”
“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
了解了回避型依恋的特征后,如果你仍感到困惑,那么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剖析回避型依恋者的内心世界,并探讨如何与他们相处。
一、回避型依恋者的冷漠,真的代表不爱你吗?
心理学家巴塞洛缪认为,一个人的依恋模式主要由两个核心信念决定:我值不值得被爱?(自我价值认同);别人值不值得信任?(他人价值认同)。
回避型依恋者往往在第二个信念上陷入困境,他们在过往经历中发现,爱情和他人都不可靠,独自一人才是最安全的状态。对他们而言,自我价值感较高,但对他人的信任度极低。他们并非不想爱,而是不敢爱。他们害怕一旦进入稳定关系,最终会遍体鳞伤,因此选择提前撤退,用“冷漠”作为自我保护的盔甲。
然而,内心真的不需要爱吗?未必。艾米虽然表面上冷漠,但实际上渴望亲密关系,她会不由自主地靠近杰克,分享自己的秘密,享受那些幸福的瞬间。研究也表明,回避型依恋者对关系中的“忠诚”非常敏感,他们表面装作不在意,甚至显得花心,但内心却无法容忍丝毫的背叛。这些细节足以说明,他们内心渴望美好的关系,只是假装不在乎。
因此,他们并非不爱,而是用冷漠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二、回避型依恋可以改变吗?
分享一个真实案例。大学时,班上有一位特别优秀的男同学,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者,他曾发誓一辈子不谈恋爱。然而,社团里的一位学妹却对他情有独钟,勇敢表白。他虽然拒绝了,但心里其实对学妹有好感,只是缺乏勇气。后来,学妹的坚持和真诚逐渐打破了他心中的壁垒,他开始尝试靠近,最终在毕业前与学妹走到了一起。如今,他们结婚已近三年,关系一直很好。
因此,回避型依恋是可以改变的,只是过程异常艰难。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你的伴侣是回避型依恋者,你需要勇敢地闯入对方心中,直到赢得ta的信任和爱。当然,这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成功了,便能治愈一颗不信任的心;失败了,只会加深对方的不信任。但如果你保持距离、不打破壁垒、不建立承诺,对方的回避行为仍会时有发生。
所以,在与回避型依恋者恋爱时,你需要拥有强大的内心,不因对方的冷漠和若即若离而动摇,而是提供稳定的接纳与支持。当对方冷漠回避时,让他感受到你的陪伴;当对方提出分手时,表达你的理解并坚守你的爱。
三、如何与回避型依恋者相处?
如果你决定勇敢尝试,愿意承受回避型依恋者的冷漠和若即若离,用爱和陪伴赢得他们的信任,并承担失败的风险,那么以下三点或许能帮到你:
主动敞开心扉,学会倾听
沟通是打破不信任的第一步。回避型依恋者往往在关系中缺乏安全感。如果你能提供一个安全的沟通环境,敞开心扉与ta交流,或许能逐渐打开ta的心扉。同时,他们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不被倾听。如果你能倾听ta的偶尔袒露,ta的信任感会大大增强。
克服内心的不平衡感,主动出击
与回避型依恋者恋爱,你可能会感到疲惫,因为总是你主动付出。但请记住,这是关系中的一大考验。毕竟,你爱的人心中有一道壁垒需要你去打破。当ta开始信任你时,关系会逐渐趋于平衡。因此,作为回避型依恋者的伴侣,你需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制造机会,建立承诺(在前两步的基础上)
回避型依恋者最害怕承诺。这个承诺不一定是婚姻,可能是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你已经做到了前两步,那么第三步就需要勇气去尝试。哪怕可能吓跑对方,也要勇敢去踏出这一步。如果ta是那个对的人,这一步考验总会通过的。你可以通过共同经历、创造美好回忆等方式,逐渐引导对方接受并珍惜这段关系。
最后,我想说:
与回避型依恋者交往是一场冒险,需要勇气和耐心。你愿意承受他们的冷漠和若即若离,用爱和陪伴赢得他们的信任吗?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并且愿意承担失败的风险,那么这未尝不是一次值得尝试的经历。或许,你能收获一个真正爱你的人。当然,如果你觉得与他们交往太累、太难,选择离开也是明智之举。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感受,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