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城市中心的相亲角异常繁忙,一张张承载着青春信息的A4纸,被精心挂在红绳上,随风轻轻摇曳。然而,环顾四周,大部分是中老年人的身影,他们或已为自己的儿女牵线搭桥,或仍在人群中徘徊,仔细挑选,仿佛婚恋在这里变成了一场明码标价的交易盛宴。
那个曾经“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时代,如今似乎只存在于博物馆的展柜里。与此同时,年轻人虽然内心渴望恋爱,却往往将自己置身事外,恋爱本身也逐渐被简化为吃饭、看电影等标准化的活动,而爱情本身那种难以言喻的体验,则通过其他方式,如追星磕CP,来寻求满足。

是什么将爱情推向了边缘?
无疑,是当代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潮,以及将一切事物市场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定义了个体的自私行为,使得纯粹意义上的爱情,那种曾经根植于悠久历史传统中的爱情,如今正面临威胁,甚至有人宣称它已经“死亡”。
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在他的著作《爱欲之死》中,深刻探讨了这一问题。他用七个简短的篇章,引用了丰富的哲学观念和文学作品,阐述了自己对爱欲的独到见解。这本书虽然观点各异,但无疑引发了每个人的深思。
一、爱与自我
这是每个沉浸在爱情中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在当今这个崇尚独立自我的时代,爱情中的双方究竟该如何相处?“在一起时全心全意,分开时各自精彩”,似乎成了每个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然而,经历过爱情的人都知道,爱情的魔力在于它的不可控性,它有时会让我们偏离原有的轨道,甚至让我们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
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的过程。它与他者紧密相连,是个体在自我王国中无法征服的领域。爱欲能激发一种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牺牲,让人在衰弱中感受到一种变强的力量。这种双重感受并非“自我”所能营造,而是他者赋予的礼物。
韩炳哲在书中指出,爱情体验的一个关键条件是,一个人在“他者”面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只有当我们愿意承认自己的脆弱,消除自我,才能真正看到对方的存在。然而,在这个追求成功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敢于展现自己的脆弱呢?
二、爱的驯化
随着生活各个领域积极化趋势的加剧,爱情也被驯化成了一种消费模式。它变得没有风险、无需勇气、拒绝疯狂与痴迷,只追求舒适与自我满足,以避免任何消极和被否定的感觉。这背后的推手是现代社会的“自恋”倾向。
世界仿佛投其所好地提供各种满足自恋的产品,如社交软件、影像作品等,它们可以满足个体的欲望,却也在无形中摧毁了对爱的渴望。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自恋的社会中,力比多首先被投注到自我的主体世界中。自恋与自爱不同,自爱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保持明确界限;而自恋的主体界限模糊,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
在当今社会,自恋主体的核心追求是成功。这种奖赏性的逻辑将自恋主体更紧密地束缚在“自我”之中。社会变得同质化,而爱欲的经验却无处可寻。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舒适感,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追求的是一种轻松且无需承担后果的刺激感,以此取代痛苦和激情。这种消极面的缺失导致爱情枯萎,成为可消费、可计算的享乐主义对象。
三、爱的想象
除了自恋的社会倾向外,这个万物皆可消费的社会还充满了各种陷阱,等待着年轻人踏入。追求成功的社会欲望和期待将年轻人的个性揉碎,扼杀了他们刚萌芽的理想主义。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转眼间变成了脱发凸肚的996工作机器。即使是最不求上进的员工也将大部分时间耗在格子间里,没有机会和精力再去追求其他。他们披星戴月地工作,内心焦虑不堪,却仍在朋友圈歌颂着凌晨三点的不夜城。
对于美的感知对他们来说已失去意义,他们将世界想象成一幅平白的画卷,认为只要时间流逝,那些辗转难眠的忧虑就会消失。而对爱情的想象也变成了谈婚论嫁的条件匹配。现代社会既束缚了大众对爱情的想象,又通过各种商品和消费模式不断拔高大家对爱情和理想伴侣的期望。
现代的自我通过商品和媒体图像来感知自己不断增长的欲望和感觉,其想象力首先受制于消费品市场和大众文化。伊娃·易洛思在《爱,为什么痛?》中将前现代时期的想象力称为“信息匮乏”。信息匮乏导致人们会“高估”他人,将他人的“价值看得过高”,甚至将其“理想化”。而现在,由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达,想象力被过量的信息所填充。互联网想象以堆砌的碎片化符号为支撑,缺乏整体性。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看似掌握了大量信息,却难以将事物理想化。
这种被迫升华的想象力改变并提高了男男女女对理想伴侣的要求以及与之共同生活的期许,随之而来的便是频繁的“失望”。失望成为了“臭名昭著的服务于‘想象’的女佣”。这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弊病。多少年轻人毕业后踏入企业的格子间,转眼间变成了大人,就连那颗曾经跳动的心也枯萎死去。他们放下了所有的反抗和犹豫,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了那肉眼可见的未来。
如果年轻人不愿主动寻找生命的其他可能性,那么对于他们来说,一切生存的动机都将是别人赋予的思想枷锁。所有人都在疾奔向前,寻找想象中的理想伴侣,而不愿承受现实世界赋予的一点痛苦。影视作品、CP的出现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想象。而这想象的背后,是对真正爱情的放弃。当年轻人不再相信爱情时,美好与崇高自然远离,留下的只有川流不息的消费型社会。
此外,韩炳哲还从色情、爱欲政治学等角度深入探讨了当今社会爱欲的消失,并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思考。他认为,爱欲以超验性、彻底的独一无二性为前提。真正的思考会随着爱欲一起升华。我们必须成为好朋友、好情人,才能拥有思考的能力。没有爱欲,思考就会失去活力、不安和主动性,变得重复和被动。爱欲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独一无二的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