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下月要搬来同住,帮忙料理家务。”
“从前这些事儿都是我爸我妈帮我打理的。”
“我爸说,上次咱俩争执,错全在你,你得听他的。”
……
“宝贝,没有你,我的世界一片黑暗!我真的不能没有你……”
“你让我怎样都行,我什么都愿意改……”

上述对话,你是否感到似曾相识?在你与伴侣的日常,或是周围人的故事中,是否也曾上演过类似的情节?伴侣的“过分依赖”、“爸宝特质”或“缺乏独立性”,或许正是其自我分化水平不高的体现。
何为自我分化
在莫雷·鲍恩(Murry Bowen)的跨代家庭治疗理论中,个体的关系由个性(Individuality)与归属感(Togetherness)这两种相互平衡的力量所驱动。我们每个人既渴望陪伴,又追求独立。如何调和这两种力量,在保持独立的同时享受亲密,以及平衡理智与情感,这便是鲍恩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自我分化,即区分情绪与理智,将自我独立于他人的能力。它可从内心与人际关系两个层面来解读。
内心层面,自我分化指个体将情绪与思想分离的能力。高自我分化者能基于理性判断灵活运用情感与理智,面对问题时,他们能抽离情感,冷静独立思考,不被情绪左右。
人际关系层面,自我分化则指个体在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关系中,能保持个人独立与坚定信念,既不丧失自我去迎合对方,也不过度卷入对方的生活,将对方事务视为己出。
内心层面的分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人际关系层面的分化状况。无法区分理智与情感的人,只能随外界变化而情绪波动,与他人界限模糊,或过度融合,或冷漠疏离,形成情感隔阂。
低自我分化的表现
低自我分化者因难以分离情感与理智,易情绪化,失去自控,难以客观看待事物,常因冲动做出不理智决定。
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可能出现情感隔离或情感纠缠两种极端。前者刻意疏离,回避联系,难以获得归属感;后者则过度纠缠,面对父母、伴侣等重要他人时,界限模糊,情绪易受他人影响,难以分辨自我与他人情感。在这种纠缠中,他们可能过度迎合以求关系维持,或强迫他人与自己一致。
婚姻中的低自我分化,主要表现为与原生家庭难以割舍或伴侣间过度依赖。如《平凡之路》中的角色,可能因原生家庭过度介入,或与伴侣过度纠缠,导致关系紧张。
研究证明,高自我分化者更能感受婚姻的幸福与协调(Bowen, 1988)。那么,自我分化如何发展而来?
原生家庭的影响
鲍恩指出,个体自我水平的发展离不开原生家庭,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帮助成员个体化,找到自我。因此,原生家庭对个体自我分化水平的发展至关重要。父母的分化程度直接影响孩子,低分化父母难以给予孩子良好的自我发展空间。
低分化父母结合的家庭往往不稳定,易产生过度情绪反应与焦虑。焦虑增强时,人们对情感亲密性的需求增加,若对方无法满足,便可能从家庭其他成员处寻求情感联结,形成三角关系。
例如,妻子低分化,依赖丈夫,常抱怨缺乏关心,导致冲突,丈夫回避,妻子则转向孩子寻求情感满足,形成依赖,甚至将孩子配偶化。丈夫逃避后焦虑缓解,接受妻子与孩子的过度卷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依赖与疏离。
提升自我分化水平
了解自我分化在家庭中的传递后,我们该如何改善低分化状况?
首先,从家庭角度寻找问题根源至关重要。鲍恩认为,自我分化问题是多代传递的,个体可通过探索父母及其原生家庭的互动模式来洞察。
若发现原生家庭中存在自我分化传递机制或类似现象,可改变与家人的互动,跳出三角关系,减轻对家庭的依赖。观察到低分化行为时,与伴侣相处中应尽量避免类似表现。
其次,意识到家庭界线,当伴侣指出或自己发现过度依赖原生家庭时,应有意识地分离,更多考虑伴侣感受,小家庭问题由小家庭成员解决。
个人层面,提高自理能力,从生活与精神上独立。学习做家务,经济独立,拥有独自生活能力,减少对伴侣或家庭的依赖。锻炼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遇事先独立解决而非立即求助。
坚定“我值得尊重”与“他人情绪非我之过”的信念,在关系中保持独立性,不盲目讨好或迎合他人要求,先满足自己,再满足他人。
最后,对于有孩子的夫妻,如何教养以使孩子发展良好的自我分化水平?坚定家庭界线,避免病态三角关系形成;夫妻矛盾不寻求孩子评理或调解;孩子离家后,父母调整人际距离,不过度干涉孩子生活。研究表明,父母冲突频率、强度及解决情况直接影响孩子自我分化水平(邓林园, 2015),因此,解决冲突、减少冲突对孩子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