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家仿佛经历了一场小型的“战争”。
我那3岁3个月大的儿子踏入了幼儿园的大门。最初,在他的想象中,那是一个充满玩具和快乐的地方,因此他满心欢喜地与我们告别,欣然接受了离开妈妈的现实。
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似乎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不同。幼儿园里,他不能时刻见到妈妈,需要遵守规则,听从老师的教导,还要学会与新朋友相处,适应新环境。
站在我的角度,我很难完全理解他所面临的一切。我无法想象他是否会感到恐惧,以及他如何理解这种被迫的分离。我所看到的,只是他的泪水,他的歇斯底里。那一刻,我会突然感到自己读过的那么多书,似乎都派不上用场。我无法完全理解一个幼小的孩子所经历的心灵之旅,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缓解这种恐惧。

于是,我们就这样被时光推动着前行。我知道,他总会慢慢习惯并长大,但那些独特的感受和经历,终究会成为他内心深处的记忆。我倾尽全力去爱和保护他,但这个世界总有我无法触及的角落。我只能含泪告诉他,要勇敢一点。
很难说清楚,我有一个深爱我的母亲。在20多岁的年纪,我也在学习如何长大,并最终成为了一个有软肋的母亲。
孩子的到来,曾一度打乱了我和李先生的二人世界。在过去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失去了很多娱乐时光,无法再去电影院享受二人时光,也无法单独约会。甚至在选择旅行目的地时,我们也会尽量考虑3小时车程以内的地方,因为长途旅行对孩子来说太过挑战,他们可能会哭闹,会坐不住。
生育,似乎就是一场缓慢的适应过程,也是生命赋予我们的一段偶然而珍贵的经历。它充满了痛苦、劳累和压抑,但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当你习惯了某种生活状态后,似乎就很难再与它轻易说再见。
昨天中午,阳光温暖而明媚,我们牵着狗一起散步。我问他是否感觉久违的二人世界又回来了。他摇了摇头,其实我的感觉也差不多。我们似乎已经完全接纳了这个小生命,也接受了从两个人的爱情到三个人的家庭的转变。这个过程并不乏味,反而因为被彼此深深爱着,心中充满了温暖和甜蜜。我们常常会强调:“我爱妈妈和爸爸”,“我爱妈妈和宝宝”,“我爱宝宝和爸爸”。在爱的表达上,我们从不落下任何一个人。
我是一个相对脆弱的妈妈,每次送儿子走进幼儿园后,我都会一路哭着回家。而李先生则默默地守护着我,送我到小区门口或楼下后再去上班。他总是安慰我,说慢慢就会习惯的,但我也知道,他会在下午偷偷旷班来接孩子。
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彼此,守护着我们的爱。我们并不清楚养育孩子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只是凭借本能,尽可能地给予他更多的爱和关怀。昨晚,幼儿园老师在群里发了一则通知,周五要开家长会。是的,已经毕业七八年的我们,在退出学生群后,又重新加入了家长群,并且要以大人的身份去参加家长会。这些感受和体验都是那么奇妙。
成年后,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我们很容易陷入无聊和乏味之中。但孩子的出现,也在一点点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人群,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
此刻,当那些曾经的苦难都逐渐消散后,我终于不再为生育的艰辛而耿耿于怀了。我享受着家庭带给我的安定和幸福,也安心地享受着孩子给予我的爱和温暖。杨绛女士在《我们仨》中描述了自己与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的生活点滴。是的,“我们仨”是一个稳定而温馨的单位,它代表着家,代表着可以容纳我们孤独而劳累灵魂的港湾。在这里,我们可以哭泣、可以软弱,而彼此会微笑着拥抱、接纳。
在《点着灯的家》这本书中写道:“人生一世,辗转天涯,想保有的不过就是一小间的、点着灯的家。”为了这个温暖的小家,我们新购置了一顶小小的帐篷,计划着去露营,打算买一堆零食、汉堡、薯片、水果和可乐。我们想象着儿子坐在餐垫上快乐地享用美食的样子,想象着我们一家人嘻嘻哈哈、其乐融融的场景。
我们还新买了一辆小小的儿童自行车。一方面是因为我了解到运动可以缓解压力、释放情绪;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能骑着这辆车奔向更远的远方,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至于我的伴侣李先生,他温暖而贴心。虽然偶尔也会有些小吵小闹,但大方向上我们总是那么默契和和谐。我们会在厨房里为对方烹饪喜欢的饭菜,也会在对方生病时端水送药、紧张不已。
成年后,我重新构建了我理想中的家的模样。我想,这就是结婚的意义吧!在这个家里,一切都那么肆意盎然、生机勃勃,都按照我喜欢的样子徐徐展开。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我感谢我的伴侣和孩子坚定地陪伴我玩这场爱的游戏!因为遇到了对的人,我体验到的不再仅仅是人间疾苦,更多的是苦短人生中的那份绵长爱意!
我们不知道人生最终会将我们推向何方,但在此刻我满怀感激。感谢命运让我遇到了这份深刻的、不愿放手的羁绊。我开始安于享受生命的馈赠,享受他们给予我的不孤单和温暖。人生的某些经历或许真的不是什么坏事!让我们来走这一遭吧!愿我们心中有爱、身边有人、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