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外得知的隐秘恋情
近日,小赵与许久未见的好友小钱碰面,一聊才惊觉,小钱竟已和男友同居长达 1 年之久。可上回两人相聚时,小钱还声称自己单身。
面对小赵满脸的疑惑,小钱无奈地说道:“他始终没有公开我们的关系,也从未带我见过他的同事、朋友,甚至连表白都没有过,我都不确定我们算不算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小赵满脸惊讶,追问道:“都没表白过,那你们怎么就开始恋爱了呢?都同居这么久了,在你心里肯定是把他当男朋友了吧。”
小钱有些迷茫地回应:“我感觉我们是在恋爱,可又不太清楚该怎么界定。”
小赵接着问:“那你希望公开你们的关系吗?”
小钱点头,急切地说:“当然希望啊,我甚至想带他去见我爸妈,可他就是不肯。”
听闻此言,小赵想起之前看过的 “不可解释的爱情” 这一概念。一段已然融入生活的感情,却仿佛难以说清道明,问题究竟出在何处呢?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剖析一番。
二、难以定义的爱情剖析
(一)无始无终的情感模式
美国一项针对 2647 个样本(年龄范围为 18 - 59 岁)的线上调查表明,高达 69% 的人对自己当下约会的关系是否算恋爱并不确定;另一项专门针对女性的研究显示,73% 的女性表示 “常常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处于约会之中” 。
一般而言,不可解释的爱情具备以下特性:
模糊的起始
听起来似乎是个浪漫至极的故事,两人无需缘由,也无需仪式感,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享受着肉体的愉悦与生活中的形影不离,沉浸在爱情的激情与甜蜜里,然而,却没人愿意去挑明这份关系,就这般暧昧着,却又都清楚不止是暧昧那么简单。
缺乏承诺
这里所说的承诺并非单指婚姻。很多人误以为爱情中的承诺就是步入婚姻殿堂相伴一生,实则不然。比如,“从今日起,我成为你的女朋友,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定会在你身旁”,这是一种承诺;“为了我们的未来,我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存钱”,同样也是承诺。但在不可解释的爱情里,往往这类承诺都不存在。就像小钱的男友,每次一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两人关系何时更进一步等话题,他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敷衍几句便转移话题。
隐秘状态
通俗来讲就是 “地下恋”。小孙和她的前男友便是如此,明明恋爱已一年,可由于两人所在公司是竞品,为避免麻烦,便一直隐瞒这段感情,从不向任何人提及。有一回被其他同事撞见,小孙尴尬地解释说是普通朋友,当时她前男友听了很是不悦,两人为此还大吵一架。这便是藏匿式的爱情,很多时候觉得 “不公开” 是无奈之举,可当另一半在众人面前否认这段关系时,信任便会面临崩塌。深爱的人,却要装作不相识,即便爱意再浓,在这种不安全感面前也极易动摇。
(二)清晰关系的重要性
或许不少年轻人会觉得,暧昧很正常,自己舒服就行。的确,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爱情观,这些观念本身并无对错之分。此前我们的文章曾解读过,秉持 “悲观保留型”“游戏手段型” 爱情观的人,更倾向于选择边界模糊的关系 。但前提是,这是双方共同的爱情观与选择。否则,一段 “不可解释的关系” 往往暗藏诸多隐患。
期望差异导致失衡
研究发现,在不可解释的爱情中,双方对于亲密、界限、忠诚、责任的期待常常存在差异。简单来说,就是一方渴望承诺,另一方拒绝承诺,进而引发权利和需求的不平等 。例如,渴望承诺的一方,期望两人能有更多相处时间,拥有更高质量的陪伴;而拒绝的一方,态度往往随心情而定,心情好时亲密无间,不想搭理对方时则极为冷漠。真心付出的人,会将对方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在对方有困难时全力支持,甚至投入金钱;而只想暧昧的一方,可能不愿承担任何责任,关键时刻只会退缩。
承诺缺失,爱情失护
不可解释的爱情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没有承诺,而在心理学家眼中,承诺一直是爱情三元素(另外两个元素为激情和亲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6 年,心理学家 Brian Ogolsky 通过大量访谈,总结出情侣日常互动中的四种 “承诺信号” :
社会参与的承诺(Socially involved commitments):邀请你融入我的社交圈,让我们的未来有更多人的见证;
关注伴侣的承诺(Partner focused commitment):你是我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我做决定时都会考虑你的感受;
戏剧性承诺(Dramatic commitment):说好要结婚,可过阵子又没了下文,未来充满变数;
冲突不断的承诺(Conflict-ridden commitments):经常争吵,能维持当下感情就不错了,无暇顾及未来。
研究表明,拥有前两种承诺信号的关系更为亲密,对感情的满意度也更高。而后两种承诺状态(即承诺缺失或不稳定),往往预示着分手在即。这是为何呢?一方面,承诺关系能给人带来安全感,这是彼此经营亲密、享受激情的重要前提,尤其对女性而言。短暂的暧昧尚可,但长期处于一段不可解释的关系中,很多女生会极度缺乏安全感,两人争吵也会愈发频繁。另一方面,承诺会让我们对伴侣产生 “积极错觉”,即当我们认定对方是自己的爱人伴侣时,会以更积极的视角包容对方,更乐观地看待这段关系 。这种错觉实则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若没有这层错觉,一个暧昧对象随时可能让自己心生厌烦,进而迅速逃离。

三、不愿确定关系的人群分析
前面提及,秉持 “悲观保留型”“游戏手段型” 爱情观的人,更不愿明确自身关系。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类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 —— 依恋回避 。他们自我价值感高,对他人价值认可度低,简单来说,就是不信任亲密关系,认为自己才最可靠(通俗点讲就是比较 “渣”,但这种 “渣” 背后也值得剖析)。对于感情,他们既渴望又害怕,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处于边缘地带,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 —— 对他们而言,这最为安全。而这种依恋回避,更深层次的原因源于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影响:
父母感情不和,或者早年感情经历不顺,致使他们觉得感情不可靠。
从小过度承担家庭责任,父母的矛盾都找自己解决,久而久之便厌倦了责任。
曾经遭受欺骗或背叛,便用 “边界” 来保护自己。
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从小放纵惯了,道德感较低,不喜欢任何被束缚的责任。
四、应对此类感情状态的方法
必须承认,大多数选择不可解释感情的人,几乎都不愿直面这个问题。真正痛苦且想要解决问题的,往往是他们那个 “渴望承诺” 的伴侣,比如小钱。所以,问题就转变为,面对一个不愿给予承诺、具有依恋回避特质的伴侣,我们该怎么做?
从小赵的观察来看,很多人面对这样的伴侣时,都会选择 “妥协”。他们的理由是:“不能逼得太紧,否则他会躲得更远。”
小钱也说:“每次想和他好好聊聊,可最后总是不欢而散,他不想聊,我也不能强迫他,只好算了。”“不逼了,顺其自然吧”—— 这是最常见的做法。
但美国普渡大学的 Arriaga 等人通过长期追踪研究发现,“保持距离” 只会进一步加重伴侣的依恋回避,因为他们最大的症结在于不信任他人、不信任关系。一段忽远忽近的关系,并不能真正增加他们对关系的信任,反而会让他们更加小心翼翼 。
而真正能缓解伴侣依恋回避的方法,是打破隔阂、勇敢地走进对方内心,直至对方信任感增强。当然,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并且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这类人很难改变,你可能付出诸多努力,仍得不到回应,最终两人只能不了了之。所以,若你想清楚自己无法忍受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那就及时止损。若你真的珍视这段关系,还想继续走下去,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主动交流,学会倾听
依恋回避的人典型特征是 “一遇到正经问题就回避,不愿深入交谈”。作为伴侣,若你能主动敞开心扉,并用心倾听,将逐渐建立起他们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即便常常被拒绝,仍需主动开启交流。即便对方习惯转移话题,你也可迂回绕回。或许起初你会发现对方不愿深入交流,但随着关系加深,这种交流的机会会越来越多,一旦话题打开,对方也会愿意分享更多。若他们偶尔的坦诚能被倾听和接纳,信任感将大幅提升。
关注奖赏,淡化付出
由于对关系缺乏信任,依恋回避的人极易计较得失,将爱情视为一场交换,不敢付出过多。若日常聊天聚焦于 “收获、快乐”,细数点滴美好回忆,而非总纠结 “我为你做了什么”,会提升对方给予承诺的意愿 。爱情本就无法用秤衡量,既然你已看透这个人,还决定与之相伴,那不妨多关注快乐的方面,让他慢慢放下防备,愿意敞开心扉。
创造契机,构建承诺
承诺也分不同类型,并非只有结婚、谈一辈子才叫承诺。简单来说,可分为 “关系驱动型” 和 “事件驱动型”:
关系驱动型承诺:是双方在情到深处时做出的承诺,即情感推动理性决定。
事件驱动型承诺:大多与外在环境相关,比如因父母要求而决定订婚。
多数回避型的人厌恶的其实是事件驱动型承诺,你可尝试从关系驱动型承诺入手。例如,约上熟悉的朋友一起运动、共同制定未来 2 年的旅行计划、一起探讨未来想过的生活…… 向对方传递信号:平淡生活里,我愿将你置于生命重要位置,为你着想;虽然我不想大肆公开关系,也不想父母过多干涉,但我希望我珍视的朋友,你也能结识。这样的信号,会让你们的关系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