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每一处角落,无论是日常点滴、影视剧情,还是经典诗词之中,恋爱都宛如璀璨星辰,散发着迷人且美好的光芒,诸多千古佳话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浪漫传奇。而亲密关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无疑是生命中极为重要的存在,它的走向,无论最终是喜是悲,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前不久,重新品味《奇葩说》时,陈铭的一番言论令我感触颇深。他讲道:“你们在恋爱过程中,得清晰分辨,自己是实实在在沉浸在恋爱之中,还是仅仅在探讨恋爱这件事。要是真的在谈恋爱,那便会忘却所有的应不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这段话如同一束光,瞬间照亮了我对中年夫妻关系的困惑。仔细想想,处于频繁争吵中的我们,大多数时候不正是在纠结那些 “该与不该” 吗?不知不觉间,夫妻之间早已悄然从甜蜜恋爱,转变为不断谈论恋爱的状态。

一、你眼中曾现 “佳人” 否?
还记得年少时那场青涩的爱恋吗?或许用初恋来形容更为贴切。初次心动的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停止。那个曾在你心中光芒万丈的人,如今在你心底是否依然闪耀如初?你心中的 “佳人”,头顶的光环是否依旧夺目?
曾经年少,我们天真无邪,尚未被世俗沾染,喜欢与厌恶都纯粹得毫无杂质。那时喜欢一个人,不会去考量对方的条件、家庭背景,更不会忧虑未来,仅仅是单纯地因为心动而喜欢。在我们眼中,对方宛如人中龙凤,美貌赛过西施貂蝉。然而,多年之后回首再看,那个人似乎也只是茫茫人海中极为普通的一员。究竟是什么,让曾经的 “佳人” 褪去了光芒,变得如此平凡?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心理学上的 “光环效应”: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影响人际知觉的关键因素,指在人际知觉里,人们会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从而形成主观印象。这一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史密斯于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当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是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留下极好的印象后,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会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是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给予较高评价。“爱屋及乌”“一俊遮百丑”,便是光环效应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我想,光环效应正是我们眼中能出现 “佳人” 的缘由。当初不够理智的我们,将自己所能想象到的所有美好,都投射到了那个特别的人身上,所以 TA 才会显得如此熠熠生辉。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自身的需求、情绪的主观指向,把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其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同样存在。从投射的角度剖析,曾经看似闪闪发光的是 TA,实则是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与投射。
二、亲密关系里,你 “不安” 了吗?
常听人说爱情会遭遇 “七年之痒”,随着如今社会节奏的加快,又衍生出许多新说法,有人称如今无需七年,三年左右爱情就容易出现 “痒” 的状况。那么,这所谓的 “痒” 究竟从何而来呢?
“七年之痒” 最早源于 1995 年上映的美国电影《七年之痒》,它是一个汉语词汇,意味着爱情在七年后会步入一段充满危机的时期。网络上对此有诸多解释,从医学角度来看,多是从人体激素水平方面阐述,听起来颇具道理;从生活经验角度分析,也同样头头是道。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对方身上的 “光环” 在现实生活的磨砺中逐渐黯淡,曾经幻想出的美好也慢慢消散,真实的彼此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对方面前。当真实的对方与我们心中 “光环” 笼罩下的形象差距过大,且无法调和时,感情危机便极易爆发。至于这段时间是三年还是七年,可能因不同的感情状况而有所差异。
曾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孩与男孩相恋三年,她一直觉得生活幸福美满,坚信男孩深爱着她。然而,偶然间她发现,这三年里男孩竟一直与其他女孩有往来,也就是说,她被背叛了三年之久。最初得知此事时,她痛苦万分。但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三年男孩并未真正爱她,可她却真切地感受到了被爱,那么这份爱究竟从何而来呢?后来她恍然大悟,原来她所感受到的爱并非来自男孩,而是她将对自己的爱投射到了男孩身上。想通之后,她也逐渐释怀。
从这个故事能够看出,在亲密关系遭遇危机时,我们会感觉得到的爱不如从前那般浓烈,幸福感也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很可能并非出在对方身上,而恰恰在我们自己身上。
三、你的婚姻,成了爱情的 “囚牢” 吗?
常有人感慨爱情是婚姻的坟墓,尤其是当下离婚率持续攀升,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呢?当然,出于利益考量的联姻不在我们探讨的范畴之内。
今年,我结婚已 12 年了。有时我会陷入恍惚,很多时候甚至冲动地想要离婚,情绪激动时还会恶语相向,心中满是悔恨,觉得自己当初真是看错了人。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时光,竟感觉如同隔世,令人难以置信。
以前从未觉得他有如此多的缺点,可如今有时竟觉得他毫无优点可言,这让我自己都感到十分可怕。后来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渐渐有所领悟:原来他身上那些我无法接受的缺点,在我自己身上同样存在。不仅仅是在亲密关系中,在其他人际关系里亦是如此。那些能让我情绪产生剧烈波动的他人特质,在我自己身上也都能找到。我最反感别人做的事、说的话,在我提升自我觉察力之后,惊觉自己也在做、也在说。
原来,我们真的极有可能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但讨厌自己实在太过痛苦,于是我们便将这些讨厌的特质投射到了别人身上。而身边的人,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往往是最容易被投射的对象。一旦这种投射发生,且我们浑然不觉时,就会觉得自己的要求已经低到不能再低,可对方却连这最低标准都达不到。当我们开始谈论标准的那一刻,我们的亲密关系其实已经悄然变质。此时,身处其中的我们,早已不再是真正地在谈恋爱,而是在谈论恋爱了。倘若我们的关系一直这般持续下去,那么曾经的爱情便无处安放,婚姻也真的会沦为爱情的 “囚牢”。
四、若能重回往昔......
不少朋友都对我说,好想回到过去,尤其是许多女性朋友。我也曾问过自己,是否愿意回到从前?思索再三,我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我与丈夫恋爱两年,结婚 12 年,携手走过这么漫长的岁月,我们对彼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身也有了更深刻的探索。可以说,如今的我们比当初更加真实。倘若在真实状态下,与当初判若两人的我们还能再度相爱,那么,还有什么能再次成为爱情的阻碍呢?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即真实的我们无法重新相爱,那便要看彼此如何抉择了。无论最终选择怎样,让自己真实地活着,都是对自己最深沉的爱。毕竟,还有什么比自己爱自己更浪漫的事呢?
从对方身上收回自己的投射,要么重新点燃爱的火焰,要么好好爱自己,从谈论恋爱回归到真正谈恋爱,这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回到从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