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的长河中,从最初的心动到后来的无话可说,究竟需要多久?电影《时光恋曲》里,周阳和吴悦,仅仅五年,就将甜蜜的爱情变成了令人揪心的过往。

一、心动邂逅,热恋开启
他们因一场大雨而偶然相识。在避雨的屋檐下,短暂的交流中,他们惊异地发现彼此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热爱相同的小众画家、音乐人和电影作品;
都有将电影票根收集起来当作装饰的习惯;
都买了同一时段的艺术展门票,却又都因意外未能赴约;
甚至,连穿的帆布鞋都是同一个品牌的同一款式。
那些平日里无人理解的喜好和习惯,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共鸣。两个孤独的灵魂仿佛找到了彼此的镜像。于是,他们迅速坠入爱河,告白、同居,开启了如胶似漆的甜蜜时光。情到浓时,周阳对吴悦说:“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和你一直这样幸福下去。”
二、时光变迁,爱意渐淡
然而,同居几年后,一切都在悄然改变。
吴悦依旧是那个文艺的女青年,周阳却开始钻研起商业成功学的书籍;
吴悦想去看新上映的文艺片,周阳却觉得把宝贵的周末用来加班更为重要;
当吴悦满心欢喜地想和周阳分享漫画《星辰传奇》很新一卷的精彩情节时,却发现周阳对这部漫画的记忆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某一卷……
门口的帆布鞋变成了成熟稳重的皮鞋,曾经令人羡慕的亲密爱情逐渐演变成了 “疲惫麻木” 的倦怠关系。
(一)关系倦怠:消极共存的困局
心理学上对关系倦怠的定义很简洁:当你对当下的关系感到麻木时,关系倦怠便产生了,简单却扎心。研究者陈博士认为,倦怠关系中的消极共存有以下特点:
交流不再深入:你倾诉着,对方却心不在焉或者根本不在意。比如电影中的吴悦,看到他们曾经最爱的咖啡店关门后,难过地给周阳发消息,却只得到一句 “再找别的咖啡店就好了” 的敷衍回复,完全忽视了对方的感受。
彼此动态不再关心:过去,你们对彼此的关心细致入微,甚至会问 “今天中午吃了什么”。而现在,连对方最近从事什么工作、结识了什么人都不再过问,仿佛对方的经历与自己毫无关联。
缺点被无限放大:过去,你可能觉得对方专注研究漫画情节的模样十分可爱,如今,在你眼中却成了不务正业、没有上进心。
厌烦之感悄然滋生:过去,你或许觉得只要和对方在一起,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很开心。而如今,你不再习惯待在对方身边,反而更愿意独处或者和其他朋友相聚。
同时,关系倦怠还会形成恶性闭环。它会显著降低对伴侣的满意度,使人更容易放大对方的缺点,更不愿与对方交流,进而引发更多冲突,加剧关系倦怠。
(二)倦怠伏笔,早已埋下
关系倦怠并非你的过错,这是人类基因中的本能。从生理心理学角度来看,爱情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如同长期使用抗生素,药效会逐渐减弱一样,随着时间推移,面对爱情中相同的刺激,我们会越来越麻木。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指出: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主要任务。在解决了 “亲密与孤独” 的冲突后,便会进入 “繁衍与停滞” 的任务阶段,通俗来讲,就是生育、发展事业。投入到亲密关系中的精力自然会减少。
然而,比起这些难以改变的事实,那些在无意识中人为加速关系倦怠的因素,更令人惋惜。
比如,因生活琐碎和冲突累积导致的 “劳累型倦怠”。工作压力、生活的柴米油盐,让我们无暇顾及关系中存在的冲突。电影里,周阳在工作中被同事推卸责任,面临巨额赔偿。而此时,吴悦却在纠结 “咖啡店倒闭了,我发消息他都不安慰我”。吴悦觉得周阳不再爱她,他不再是那个听到她在电话里哭泣,就穿着拖鞋飞奔到她身边的少年。却未曾想,他不是不爱了,只是太累了。
我的一位朋友李女士告诉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她也觉得丈夫对她失去了激情,每天都加班到深夜,一回家就倒头大睡。直到有天半夜醒来,看到应酬归来的丈夫在卫生间呕吐不止,她才明白:他已不再是学生时代那个陪她一起逃学的青涩少年,他多了许多身份和压力,而她却一直视而不见,还要求他一如既往。
从那以后,李女士不再抱怨丈夫回家晚、不陪她逛街,而是默默地在他包里放上解酒药,在走廊为晚归的他留一盏灯。劳累型倦怠较好的解药,就是对彼此的将心比心。相反,如果两人都疲惫不堪时,还互相给脸色,不沟通、不解决问题,自然会对对方心生厌烦。
再比如 “缺乏新意型倦怠”。暧昧期之所以甜蜜,是因为我们为了推进关系,会去做各种新奇、浪漫的事。人类动机的自我延伸模型表明,有吸引力的伴侣关系,应能拓展我们的兴趣、技能和经验。我们会一起探索世界,分享彼此的体验,在交流中拓宽人生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一起去露营时,他会教你如何辨别星星,你会带他品尝露营地附近的特色美食。但如果把在一起当作最终目的,不再主动创造新体验,关系拓展就会停滞。就像电影里的周阳和吴悦,曾经一起捧着同一本漫画书感动落泪、相拥而泣;如今却连漫画改编的很新电影都懒得去看。没有了新鲜的共同经历,少了可以分享的想法,多了对彼此的陌生,倦怠感便随之而来。
三、打破倦怠,重燃爱火
关系倦怠难以避免,但结果却由我们自己掌控。
(一)应对 “劳累型倦怠”
较好的办法是做好期望管理,共同协商 “牺牲” 尺度,分三步进行:
表达期望:试着和对方沟通,说出你希望对方承担的责任,以及你期望得到满足的需求。在《时光恋曲》里,如果吴悦能对周阳表达出 “一起去看我最喜欢的导演的新电影,对我很重要” 的期望;周阳也能向吴悦表明 “这次的项目至关重要,周末加班必不可少” 的期望,两人或许就不会陷入激烈争吵。现实中往往是:我们只提要求,却不做解释。当对方轻视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生气。当我们指责对方不理解时,不妨先反思:我们真的清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期望吗?
矫正期望:没有生活压力时,对方或许能在恋爱中投入大量精力;但生活发生变化后,对方在你身上能付出的精力必然有限。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对方的多重身份,调整对对方的期望。相处中最糟糕的情况是,我要求你宠溺,你却要求我懂事,这样的关系只会在幻想和极度失望中徘徊。
协商牺牲:你们愿意为了满足彼此的期望,做出哪些调整、让步?吴悦期望周阳周末陪伴,周阳希望吴悦理解他周末加班。如果两人都愿意退一步,周六周阳陪吴悦看电影,周日吴悦支持周阳去加班,就不会对对方的要求感到疲惫不堪。
(二)应对 “缺乏新意型倦怠”
制定 “爱情保鲜计划”,增添仪式感:重新去做热恋期做过的事。我认识一对相恋十二年的情侣,他们是在看完一场演唱会后表白在一起的。因此,他们约定每个月的纪念日都要一起看一场演唱会,可以去现场,也可以在家看线上的,重要的是一起感受。
对伴侣保持 “好奇心” 和 “关心”,挖掘新鲜感:
“除了恋人,他还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今天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他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他最得意的部分是什么?”
……
这种好奇心和关心是相互的,一方面能为你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话题,另一方面,也能让彼此感受到被深深在意。
写在最后:
关系倦怠并非关系的终点,依恋才是归宿。倦怠期只是关系的一种暂时状态,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终结。若处理得当,或许能成为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一项核磁研究显示,那些相伴多年的伴侣,在想到对方时,与激情相关的脑区虽不再活跃,但与依恋相关的脑区却明显激活。他们不再是一见面就脸红心跳的恋人,而是牵着手就能让心律同步的伴侣。
能否度过倦怠期,将感情升华为依恋,关键在于对彼此的承诺度。我曾问过我的外婆,是什么让她和外公 70 年来感情始终如一,她说:“不管关系遇到怎样的困难,从未想过离开眼前这个人,也没想过换个人试试,而是想着怎么解决问题。”“衣服穿久了总会有破损,缝缝补补还能继续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一有问题就想分手” 的态度。“一旦有了分手的念头,就会对问题视而不见、自暴自弃。” 只有决心和眼前这个人共同走向更远的未来,才有熬过倦怠期的毅力,发展出真正深厚亲密的关系。
但反过来讲,如果对方不愿和你一起努力,或者你们已经竭尽全力,却依然在这段关系中痛苦不堪,那么体面分手,也不失为一种选择。至少能保留曾经拥有的美好回忆。就像电影《时光恋曲》里的男女主,在分别多年后再次相遇时,还能微笑着打招呼。看到当年两人的亲密合影时,还能感慨 “真好,我曾和他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