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点滴里,我们大概率都曾遭遇过 “被动攻击”,并非仅在特定场景中才会碰上。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却又如同隐匿在暗处的影子,有着多种多样复杂的呈现形式。被动攻击最显著的特点是:采取此行为的人不会直截了当地拒绝他人的要求,而是通过各种隐晦方式来传达自己内心的不情愿。

心理专家李教授总结了 15 种被动攻击的迹象,这里给大家列举几个常见的类型:
反向恭维:表面上像是在夸赞你,实则运用微妙的反语来贬低你。例如:“你新买的鞋子真好看,只可惜我脚太宽,驾驭不了这种款式。”
幽怨式评论:用伤感的话语,并紧接着得出一个看似无奈的结论,以此来达到某种表达目的。比如:“我期望你能帮忙整理下房间,可我知道你工作太忙,这肯定不太现实。”
佯装受害者:会装作被一些平常甚至无害的事情所伤害,借此操控和利用身边人的善良、内疚感、责任感,或者激发他人的保护欲,从而获取不合理的利益或让步。例如:“我现在孤立无援,你是唯一能帮我的人了。”
沉默对待:不和你交流,不回短信、邮件,也不接电话。然而,要是你真的不再主动联系他们,他们反而会生气。
恶意拖延或敷衍了事:在团队分配任务时,满口答应得好好的。但在后续的团队讨论中却频繁迟到,最终提交的成果也是敷衍应付。
口是心非:心里想要,嘴上却拒绝,当对方真的忽视其需求时,又开始恼怒。比如:“我一点都不喜欢这款新出的包包”(内心想法:你要是不给我买,看我怎么收拾你)。
故意挑衅:他们清楚你的弱点,于是故意拿你的弱点说事,惹你生气,最后还把过错都推到你身上。例如:“我是做得不对,但你也不该发脾气啊。”
冷嘲热讽:用尖酸刻薄的话语讽刺你,等你生气了,又佯装只是在开玩笑。比如:“你怎么从来不整理书桌,你在家是在杂物堆里长大的吗?”
不合理推卸责任:特别擅长逃避责任,更善于把责任推给别人。例如:“你明知道我早上起床脾气不好,干嘛还一大早叫我吃早饭。”
仅仅看到这些 “被动攻击” 的表现,就已经让人感到压抑,更难以想象与那些习惯 “被动攻击” 的人长期相处会是怎样的体验。那么,这些人究竟是出于何种心理呢?难道真的是以伤害别人为乐趣吗?
为何有人习惯被动攻击?
实际上,除了临床诊断中患有 “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类特殊人群外,大多数人在采用被动攻击行为时,并非真的想要伤害对方。在被动攻击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比如:
童年创伤经历:部分学者认为,个体的被动攻击行为可能是他们应对童年创伤的一种方式。倘若他们成长于一个不允许直接表达情绪的家庭环境,就更倾向于用压抑、隐晦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久而久之,这种方式就演变成了被动攻击。这类人大多可能有一个强势、要求苛刻的家长。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一方面不敢反抗,另一方面内心又对长期被要求感到不满,于是习惯了用被动攻击来表达。
回避型人格特质:习惯被动攻击的人通常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对负面评价极度敏感。他们总是担心别人会把错误归咎于自己,心里想着:“要是提出反对意见,大家肯定会觉得我不好相处。”“绝对不能出错,不然大家肯定会讨厌我。” 所以,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评价,他们更倾向于采用隐蔽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
双方权力失衡:当处于一种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情境下,比如在公司面对领导,或者在家庭中面对权威型家长时,个体更可能以隐蔽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他们想要表达不满,但过往的经历让他们深信 “表达愤怒不会有好结果”。于是,他们满心恐惧,强忍着心中的怨气。然而,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被压抑的情感不会就此消失,它们只是被埋藏起来,总有一天会以更糟糕的形式再次出现。”
就这样,愤怒的情绪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而被动攻击就成了他们难以舍弃的自我防御手段。
遭遇被动攻击,该如何应对?
当我们遭遇被动攻击时,常常会感到有苦难言。总感觉自己在不断追赶对方的真实意图,但对方却始终在逃避。更关键的是,被动攻击本质上是一种操控手段。一旦习惯了这种相处模式,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对方持续操控,甚至陷入自我怀疑。那么,面对这类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避免直接冲突:当你对一个采取被动攻击的人发脾气,甚至辱骂他们时,只会促使他们采取更强烈的被动攻击手段,让冲突进一步升级。甚至,这会给他们一个推卸责任的借口 ——“我什么都没做,你却对我发这么大火。”
真诚表达感受:对于被动攻击者而言,相较于强硬的对抗,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是更有效的沟通方式。让他们知道你也会受到伤害,也有脆弱的一面。
明确界限与后果:你要清楚自己能容忍对方的底线在哪里。如果对方再次发动被动攻击,你将采取怎样的行动?这里的后果并非是威胁,而是一种表明 “我有自己原则” 的声明。比如,你可以和伴侣提前约定:“下次我们发生矛盾时,你可以暂时不和我说话,但不能离家出走,还把手机关机。
否则,下次出去旅游的时候,我就不给你拍照了。”
最后要强调的是:如果你已经想尽了所有办法,对方却依然没有任何改变,那么你并非一定要维持与他们的关系。对方有拒绝改变的权利,你同样也有选择远离的权利。
若自己是被动攻击者,该如何改变?
很多时候,识别他人的被动攻击并不难,难的是意识到自己可能也在采用这种被动攻击的互动模式。心理专家张博士在心理自助平台上提到,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来判断自己是否陷入了被动攻击的行为模式:
当你对别人不满意时,是否常常处于一种 “闷闷不乐” 的状态?
你是否经常会刻意避开让你不高兴的人?当你对别人生气时,有没有停止过和他们交流?
你是否会故意推迟做事来惩罚别人?
你是否有时会用讽刺的话语来避免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大多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那么你可能已经习惯了使用被动攻击。这里也提供几个步骤,帮助那些想要改变的人:
增强自我觉察:被动攻击行为有时源于我们对自身感受和情绪的忽视。这种忽视不仅包括对情绪本身的忽视 ——“我此刻有怎样的情绪”,还包括对情绪产生根源的忽视 ——“是什么导致我产生了这种情绪”,以及对情绪目的的忽视 ——“我是为了解决冲突,还是为了引起关注”。觉察和分析这些过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被动攻击背后的需求,从而激发改变的动力。
练习直接表达: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恰当地表达内心感受,是告别被动攻击行为的重要一步。当你察觉到自己想要或正在进行被动攻击时,不妨用温和的语气,直接向对方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这里有个万能句式可以参考:“当你…… 的时候,我感觉……。”
耐心等待改变:觉察情绪、练习表达并非易事。但只要你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被动攻击模式,就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被动攻击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改变它可能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所以,不要着急,循序渐进。
写在最后的话
有人说,被动攻击是弱者的武器。他们只是处于无助的境地,还没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所以才慌乱地选择了被动攻击。在那一根根竖起的 “刺” 背后,是一颗柔软且脆弱的心。
诚然,这种说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被动攻击者的行为模式。但对于那些遭受被动攻击的人,建议你首先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如果你身边有习惯被动攻击的恋人或朋友,较好的应对方式是:坚定而不攻击。不批判对方,但也绝不轻易妥协。
而如果你是一个习惯被动攻击的人,在看完这篇文章后有所感悟,那么请记住:没关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就是改变的开端。你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直面真实的问题,也不会轻易被冲突所伤害,无需再背负被动攻击这层沉重的 “防御盔甲”。尤其是在面对自己爱的人时,张开怀抱永远比竖起 “刺” 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