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恋爱的旅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展现过一些让人觉得 “作” 的行为。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恋爱中的 “作精”。像是无端给另一半制造困扰,频繁地挑起争吵,甚至一言不合就提分手,全然不顾及对方的心情……
当然,适度的 “作” 有时能为恋情增添别样的情趣,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剂,让感情多些波澜。可一旦过度,那便如同甜蜜糖果里混入了过多的苦涩,只会让伴侣陷入痛苦的深渊,严重时甚至会将原本美好的感情推向破裂的边缘。
那么,为何会有许多人在恋爱中忍不住 “作” 呢?多数人觉得是内心安全感缺失,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对方更多的关注与疼爱。然而,在我看来,恋爱中频繁 “作” 的人,更多是因为对自身生气的缘由缺乏清晰认知。正因如此,才会将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伴侣,满心期待对方能来安抚自己。

一、“作” 的背后,是对生气根源的迷茫
单纯用 “作” 来形容一个人在恋爱中的表现,远远不足以深入剖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必须关注具体事件。带着对恋爱中 “作” 的行为的好奇,我与朋友们展开了深入交流。
晓峰的故事
“倘若能重新来过,我绝不再这般作了。” 男性朋友晓峰(化名)在被问及这个话题时,微微仰头,目光望向远方,眼中闪过一丝落寞,缓缓说道,“我在和前女友相处时,常常与她争吵。比如她原本答应和我一起做某件事,后来却临时变卦。我心里清楚没必要为此争吵,她肯定也是有原因的,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次看到她难过伤心地挽回、向我道歉,我心里竟会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但最终,她还是不堪忍受我的‘作’,选择了离开我。要是能重来,我只想与她好好相爱,不再争吵。”
嘉怡的困惑
女性朋友嘉怡(化名)沉默片刻后,开口说道:“我在恋爱关系中极度缺乏安全感。每次他因为忙碌没及时回复我消息;我精心准备了晚餐,他却没有及时夸赞我;陪我逛街一整天后,他想玩会儿游戏而不陪我去吃火锅…… 这些都会让我瞬间怒火中烧,忍不住和他大吵大闹,直到他好好哄我为止。但这真的全是我的错吗?仅仅是因为我‘作’吗?我实在想不明白。”
实际上,当一个人在恋爱中表现得很 “作” 时,本质上是在宣泄自己的愤怒。晓峰和嘉怡最初的情绪并非愤怒,愤怒只是最终的结果,“作” 则是这一结果的外在表现。在 “作” 的过程中,他们愈发不明白自己最初生气的原因。在 “作” 之前,他们的内心早已被失望、委屈、难过、伤心、焦虑或害怕等情绪填满。比如晓峰面对前女友爽约时,内心充满了失望与不安;嘉怡面对男友的无回应时,满心都是焦虑和委屈。然而,他们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习惯了压抑这些情绪,最终只能以愤怒的形式向深爱的伴侣发泄,结果伤害了对方。
二、为何不懂生气,会导致 “作” 的行为
你是否发现,恋爱中那些爱 “作” 的人,常常像小孩子一样任性,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哭闹不止。这背后,其实与我们的成长经历紧密相连。
每个人生来便具备一些基础情绪,如喜悦、愤怒、哀伤、恐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习得更为复杂的复合情绪和感受。而小孩子往往只会通过生气哭闹来表达其他情绪。比如家长答应孩子去游乐园游玩,却因临时有事爽约。孩子尚未学会如何表达这种复杂情感,且这是他们首次遭遇此类情感冲击,所以只能通过哭闹来宣泄。哭闹的背后,是孩子因无法去游乐园而产生的伤心与失望。同时,这也是孩子愿望受挫后的一种自恋式暴怒,以此维护自身的自信心,抗议 “这不是我的错”。
倘若家长没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去理解、安抚孩子,反而采用暴力、冷漠或嘲讽的方式回应,久而久之,会让孩子愈发受挫,不断强化孩子用生气来表达伤心、失望等情绪的行为模式。这就导致孩子长大后,面对类似失望的情况,依然只会用生气哭闹来应对,在恋爱中便表现为让人觉得 “作”。
这不禁让我想起电视剧《神雕侠侣》中性格刁钻古怪的郭襄。郭襄在感情中也常常表现得很 “作”,无论是面对心仪的杨过,还是喜欢她的众多追求者。她 “作” 的时候,内心其实有着诸多情绪和想法,但最终都以生气的状态向对方发泄,她的这种攻击性表达,一次次伤害了身边的人。
这种行为模式同样能从她的成长经历中找到根源。郭襄是郭靖和黄蓉的女儿,出生后便经历了诸多波折。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因江湖事务繁忙,无法时刻陪伴在她身边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引导。她自幼便四处闯荡,面对复杂的江湖环境,内心积累了许多孤独、渴望被关注的情绪。当她在感情中遇到问题时,过往压抑的情绪便会被激发出来,由于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只能通过 “作” 的方式来引起对方的注意。
三、破解 “作” 的密码:学会理解生气,停止 “作” 的循环
当我与朋友探讨他们恋爱中 “作” 的种种表现时,我反问道:“如果一开始你就能直接表达自己的失望、害怕、焦虑或委屈,而不是用生气来掩盖,你觉得结果会怎样呢?” 他们都陷入了沉默,随后叹息道:“那样对方就不会觉得我在‘作’了,反而会主动来安慰我,或者给予我其他能接受的补偿。” 的确,直接表达内心的脆弱与复杂情绪,是停止 “作” 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这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逐步练习:
打破惯性,停下自动化模式
当我们在恋爱中遇事想要 “作” 时,内心必然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但长期形成的习惯使 “作” 成为一种本能反应,让我们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我们要学会给这种自动化的 “作” 模式踩刹车。当察觉到自己想要发作时,努力克制,或者暂时离开当时的场景。这个过程可以邀请伴侣一同参与,向伴侣解释你想要改变 “作” 的习惯,只是此刻需要时间去梳理内心的情绪。你也可以尝试让伴侣抱抱你,告诉对方你想改变,但也需要对方给予一定的支持。
洞察情绪,理解生气背后的复杂情感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停下脚步,仔细观察自己的情绪,不妨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不舒服的?这种情绪究竟是什么,源自何处?我是否非得用 “作” 的方式来表达,能否直接向对方倾诉我的感受?学会理解和消化自己在具体事件中的真实感受,识别并归类那些复杂的情感,不再单纯用生气来概括所有情绪体验。一旦能够准确识别真实感受,便能接纳和安抚自己。
改变表达,心平气和沟通
接下来,我们要努力将内心的感受心平气和地向伴侣表达出来,摒弃以往 “作” 的方式,并尝试让伴侣给予反馈。在表达时,注意尽量少用 “你” 开头的句式,多用 “我” 开头,避免给人指责或质问的感觉。例如,用 “我刚刚感觉被忽视了,有点失落” 代替 “你刚刚那样,让我很生气”;用 “我希望你以后加班能提前跟我说一声,这样我会好受些” 代替 “你为什么不提前告诉我你要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