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研究生那会,我和一位已经工作了一阵子的师姐聊天。师姐满脸懊悔,直言在校时没谈场恋爱,如今毕业工作了,家里催婚催得紧,她自己也心急如焚,可就是没遇到合适的人。家里倒是安排了几次相亲,但师姐对相亲这事打心底里抵触。眼瞅着都快三十了,还单着身呢。
我挺纳闷的,师姐长相甜美,在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工作,自身条件相当不错,怎么就找不到对象呢。
一番交流后,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找对象,在校期间真的是个好时机。

学校里适龄异性资源丰富
如今的大学,规模都不小,学生人数常常数以万计,一个学院也有上千人。这么多同龄人汇聚在校园,为寻找心仪对象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用师姐的话说,要是在这几千人里都挑不出喜欢的,等工作了,可就更难了。就拿现在流行的线上交友平台来说,虽然看似交友范围广,但真正能遇到合适且同城的适龄异性,难度其实不小。可在学校里,同年级、同专业或者参加社团活动时结识的同学,都是实打实的潜在恋爱对象,彼此年龄相仿,生活圈子也有交集,大大增加了找到契合之人的概率。
工作后社交圈子大幅缩小
工作之后,每天打交道的异性数量很有限,可能也就寥寥几个到十几个。而且这里面已婚的、有对象的占了不少,真正适龄且单身的少之又少。再者,同事之间毕竟是工作关系,相处时难免多了些职场上的规矩和顾虑,很难像在学校里那样毫无顾忌地交往。比如,在学校社团组织活动时,大家可以为了筹备活动,一整天都在一起讨论、策划,交流十分自然和频繁。可工作后,即便和异性同事有项目合作,也大多是在工作时间交流工作内容,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性格。
校园爱情更为纯粹
在校园里,你擅长运动,会有人欣赏;学习成绩优异,会有人爱慕;有才艺,比如唱歌好听,也能收获粉丝;担任学生干部,组织能力强,同样会吸引他人目光。可一旦踏入社会,情况就变得现实多了。现在很多人找对象,会关注对方的薪资水平、家庭背景、积蓄情况,甚至在所在城市有没有购房能力等。在学校,喜欢往往很纯粹,就是因为对方身上某个闪光点而心动。像校园歌手大赛上,一位同学凭借独特的嗓音征服全场,台下就有不少同学因此对其产生好感,这种基于才华本身的喜欢,在社会上很难如此单纯地出现。
校园生活利于恋爱,社会生活压力大
校园生活相对简单,日常就是上课学习、参与社团活动,偶尔做做兼职,时间安排比较宽松,有足够的精力去认识、了解一个人,深入探究对方的性格、爱好,慢慢培养感情。可出了校园,每天被繁重的工作任务压得喘不过气,还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这个时候谈恋爱,更多需要双方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少了校园恋爱那种轻松浪漫的氛围。例如,在学校时,情侣可以一起漫步校园、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尽情享受二人时光。但工作后,可能加班到很晚,周末还得处理生活琐事,根本无暇顾及恋爱中的细节。
年龄增长带来的恋爱困境
现在本科毕业一般 22 岁,研究生毕业 25 岁,博士毕业 29 岁。不少人本科一毕业就步入婚姻殿堂,等研究生毕业,按照传统观念都快到晚婚年龄了。有些同学一心扑在学业科研上,根本没时间谈恋爱,等想恋爱了,才发现身边优秀的异性早已名花有主。再自己寻觅几年,最后就只能无奈地走进相亲市场,像在市场交易一样,把自己的条件和要求一一罗列出来寻找伴侣。
人生道路上,学业固然重要,可爱情同样不可或缺。真心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与所爱之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毕竟,没有所谓适合结婚的固定年龄,只有真正适合彼此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