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赵晴又收到了三张结婚请柬。她无奈地叹息:“哎,请柬收了一茬又一茬,为何我还是孤家寡人呢?”听到她的抱怨,好友钱悦不客气地回击:“这话你都说滥了,你是真想谈恋爱吗?”
赵晴连忙点头:“当然想啊,可社交圈子太窄,新面孔难遇。好不容易有机会接触,又总觉得不合适……”钱悦再次打断她:“那些客观原因,你早说腻了,但根本不是问题所在。”
赵晴一时语塞,条件反射地问:“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钱悦神秘一笑:“我给你推荐一档新综艺,你去看看第一个女嘉宾的故事,或许能有所启发。”

一、未曾发出的恋爱信号
钱悦推荐的综艺叫《80缘来是你》。赵晴看完后,感觉像是“一场多对一的限时相亲盛宴”。节目流程大致如此:30位男嘉宾被分配到四个房间,每个房间一个主题:回忆、爱好、观念、未来。随后,女嘉宾选择一个房间,与该房间的男嘉宾进行9分钟的互动。互动后,双向选择成功的男女嘉宾进入第二轮的一对一深度试恋,最终决定是否牵手(女嘉宾有一次换房间的机会)。
第一位女嘉宾叫李婉(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节目中的女嘉宾个个颜值在线)。她在自我介绍中提到,自己单身的原因是宅、朋友少、社交圈有限(这不和赵晴的情况如出一辙吗?)。接着,李婉选择了“回忆”房。
因共同爱好“打游戏”,她很快与男嘉宾孙浩建立了话题。后续采访中,两人都流露出对彼此的好感。接下来,房间里的嘉宾一同观看了李婉的自我介绍视频。当她说到“给我一根网线,我能宅到天荒地老”时,孙浩立刻表示自己也是如此。两人随即聊起了最近更新的动漫,其他嘉宾都成了“电灯泡”。
9分钟互动结束,李婉走出房间,开始选择心仪的男嘉宾,而男嘉宾们也在房间内决定是否想与她继续相处。所有嘉宾和助恋团成员都认为,李婉和孙浩一定会双向选择。赵晴感叹:“看来还是要多认识新人啊!你看,李婉打开了社交圈,很快就找到了心仪的对象。”
然而,下一秒,视频中传来冰冷的声音:“匹配失败。”门外的李婉选择了另一位男嘉宾,周杰。屏幕前的赵晴惊讶不已:“这人谁啊?”
其实,周杰也并非毫无存在感,但他留给赵晴的唯一印象就是爱记笔记。甚至在女嘉宾还没进来前,他就在笔记本上开始对她进行“预判”。不过,整个过程中,他和李婉除了群体讨论时聊了几句,几乎没有单独互动。
那她选择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李婉给出了回答,但这一切周杰浑然不知。看到这一幕,赵晴恍然大悟,明白了钱悦推荐她看这一段的用意。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想脱单,但实际上,并没有向对方释放出“我想和你恋爱”的信号。认识再多新人,也无济于事。
二、如何正确发出恋爱信号
说到底,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方式相互连接的过程。我发出信号,你接收信号,亲密关系也不例外。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表达“我对你产生了好奇”
节目中的李婉,完全没有表现出这一点。在“回忆”房中,她曾这样评价自己:赵晴读大学时,也有过一段“过度关注自我”的时期。那时,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认为“任何关系”都是多余的,拒绝参加班级和宿舍的集体活动,拒绝与人深入交流。当“自我关注”占据全部时间和精力时,自然就无法对他人产生好奇了。李婉也是如此。
她选择周杰的原因,并非对他有兴趣,而是想听听“他的分析”,看看对方如何评价自己。她关注的,本质上还是自己。事实上,过多的自我关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的不确定(self-uncertainty)。而较高的自我不确定,会让人无法判断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关系,以及什么样的伴侣才最契合。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自己身上。但如果想迈出“恋爱”这一步,就要做好建立关系的准备。有时候,爱情不需要过多思考,罗曼蒂克的灵感往往就在一瞬间。但前提是,你要看见那个人。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
第二步:别过分执着于“灵魂伴侣”
采访时,节目组曾问李婉:“你的理想型是什么样的?”李婉的答案让人啼笑皆非。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没有李泽言(她自己也承认是在开玩笑)。但事实是,很多人都有一个理想中的“李泽言”,即我们常说的“灵魂伴侣”。
美国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约75%的人都相信,世界上某个角落一定有“对的人”在等着自己。他们的一生,就是为了找到那个人,让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更加完整。诚然,认真选择伴侣很重要。但赵晴认为,一直等待灵魂伴侣出现,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
大量心理学研究都发现,那些相信缘分天注定的人,爱情中更容易出现危机。他们在一起很快,分开也更快。因为,这种爱情观很容易让人对他人有过高的期待。同时,为了验证自己找的人是对的,会一直关注对方的缺点,甚至是故意挑刺,而忽视了其固有的优点和长处。当意见不合或遇到困难时,就会认为“ta不是那个对的人”,然后愤而离开,寻找下一个,形成恶性循环。
美剧《老友记》中,住在Monica楼下的怪老头去世后,Monica在他的日记中发现,他年轻时曾是个受欢迎的男孩。但每次约会时,他都会因为对方的一个小缺点而判断对方不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因此停止约会,最终孤独终老。很多时候,我们都把“找到ta”看成了爱情里最重要的步骤,所以在进入一段关系前,会忍不住期待对方和自己想象中的“李泽言”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缺点。而这恰恰导致我们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第三步:寻找“成长型”伴侣和亲密关系
放下对“理想型”的幻想,就意味着你准备好了接受一段共同成长的关系。心理学家Knee通过关系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y of Relationships),将人们的爱情观分为宿命型(Destiny Belief)和成长型(Growth Belief)。
人们对于恋爱的不同信念,往往决定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是否会影响他们对关系及伴侣的满意度。心心念念寻求灵魂伴侣的人自然属于前者,他们相信爱情是命运安排好的,命中注定之人是存在的。因此,当他们发现对方和自己理想中有所差距时,会感到深深的失望。
而成长型爱情观的人,则会将这种落差解读为自己开始深入了解伴侣的信号。他们认为落差是因为自己正在认识真实的Ta。虽然他们也可能会有短暂的失望,但他们接受这种差距,不仅不会因此给伴侣或这段关系扣分,还会在日后相处中看到伴侣的改变和成长时给Ta加分。
选择宿命,你可能会在一个又一个“差一点点”的人之间徘徊;而选择“成长”,你才有可能拥有一份不断做加法的爱情。赵晴心中最理想的爱情,是《老友记》中Monica和Chandler那样的。他们做了5年朋友,在一起之前都有明显的缺点:Monica挑剔龟毛,Chandler喜欢逃避问题。但在一起后,Monica教会Chandler正视爱情里的冲突;Chandler也用自己的温柔包容了Monica的小缺点。以前看只觉得甜蜜,现在才发现,他们都是成长型爱情观的人,也都在这份爱情里变得越来越好。他们从不曾完美过,但他们拥有了最完美的爱情。
写在最后
前几天,李婉发布了一条vlog,官宣了她和孙浩的恋情。她说:“不确定孙浩是不是百分百合适的人,但接触后觉得不错,所以决定尝试一下。”(悄悄透露一下,是李婉主动加的孙浩微信哦)这也让赵晴想起了前段时间在网络上走红的“名校相亲局”。抛开真实性不谈,它的存在本身反映出了“相亲”这个曾经代表“大龄单身”“条件差”的负面字眼,已经变成了当代年轻人不再排斥的方式。它不再像以前那样是父母强压下的被迫选择,而成为了一种“可能”的开始。
和有可能的人试一试,不是向现实妥协,也不是将就,更不代表放弃爱情和浪漫。多一点好奇,减一点“理想主义”,多一点共同成长的耐心,最后再有一点点机会,或许就是爱情的配方。最后,送一句大叔的名言:“你不要追求一个360°连火锅口味都一样的灵魂伴侣,你追求的是一段美好的、舒服的、包容的、有成长性的爱情。那个对的人,自然会追着和你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