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筹备今年爱情专栏的主题时,我面临着一场内心的探索之旅。近年来,爱情的形态似乎经历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们不断重新审视并解构那些陈旧的爱情观念,见证着它从某种“神圣”走向“日常”。这种变迁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重构”,其中,亲密关系的边界变得模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以多样化的“替代方案”来填充爱情的空间。然而,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依然乐此不疲地谈论着爱,实践着爱。当我们置身于爱的抉择之中,权衡爱情中的利弊得失时,新的评判标尺究竟何在?

回顾去年热播的综艺节目《情缘再续》第四季,不难发现,“边缘型人格特征”(BPD,此处为虚构替代,以区别于原文的NPD)成为了观众热议的焦点。每一对伴侣间的纠葛,似乎都能与这一概念产生某种共鸣。观众在细微的表情变化中寻觅线索,试图解读嘉宾们是否在婚姻中真诚地展现了自我,是否尊重了对方的独立性,又或是否迷失在了关系的迷雾中。在定义理想爱情的蓝图、评估亲密关系的深度以及审视自身情感的合理性时,“自我实现”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关键词。而爱,依旧是探索内心深处的必经之路。
去年秋季,社交媒体平台HeartLink携手北京某高校社会学系青年学者团队,发布了一份《2024青年婚恋观及趋势洞察报告》。报告不仅重申了诸如婚姻非爱情唯一归宿、恋爱需志趣相投等普遍认知,更有一个新词汇跃入眼帘:“自我超越”。在“Z世代”与“千禧一代”女性心中,“通过伴侣关系促进个人成长,携手追求人生目标”成为了步入婚姻的首要动机,超越了“陪伴”与“家庭责任”的传统考量。该报告的参与设计者,某高校社会学副教授李晨指出,青年人对“自我”的重视,应置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理解。随着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跃迁,个体选择权显著增强,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而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供了物质上的充裕,也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化,削弱了传统社群观念对个体的束缚,为婚恋观的个体化趋势铺设了温床。
李晨进一步分析,青年在爱情中对“自我”的坚守,还受到了多重外部因素的交织影响。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尤为关键,它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展示了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促使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更加多元。在此基础上,建立和维护关系需要双方展现出“合作型自我”。他强调,性别角色不应再局限于单一模板:“长久以来,女性被期待做出牺牲,但盲目追求男性化或精英化的生活模式同样压力重重。无论男女,都应学会在关系中寻找共赢,享受相互扶持的乐趣。真正的伴侣吸引力在于,双方都能为对方的成功感到喜悦,并乐于相互成就。当然,这需要妥协与调整,但关键在于使牺牲最小化,保持关系的平衡。”
在这个没有固定剧本的爱情时代,尽管无法找到一本万能指南,但心理学家林茨提出了一些促进关系幸福的普遍原则:尊重、沟通、接受差异、追求和谐共存,以及“双向认可”。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人们单身时期的社交活动日益丰富,社会亦需正视单身状态的多样性,鼓励个体负责任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电视剧《智慧伴侣》通过两位杰出女性的爱情抉择,展现了她们如何在追求自我与建立深刻联系间寻找平衡。
我们谈论着更加流动、灵活的关系模式,甚至在技术的推动下,与AI的恋爱体验成为可能,这无疑是自我探索的新维度。林茨持开放态度认为,我们应拥抱这些新自由,同时培养对深层次人际关系的信任。面对困境,关键在于自我解脱,而非相互指责。岁月流转,人们愈发意识到,拥有几位深知自己的挚友与一段深厚的伴侣关系同样重要。研究表明,当个体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时,其幸福感与生活质量将显著提升。
或许,那句老话仍具现实意义:自爱方能爱人。但自爱同样意味着开放心扉,分享自我,正视对深度连接的需求。爱情的变迁,映射出个体自我认知的深化。当旧有的爱情剧本失效,我们渴望何种新型爱情?忠于自我固然重要,但好的爱情并非自我封闭的必然产物。在自我探索与爱情渴求的交织中,回望那些“经典爱情”的故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灵感与启示。今年的爱情专栏,我们将聚焦于个体在爱情中对“自我”的探索,以及这一探索如何引领着“我们”关系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