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经典著作《积极教养》中,心理学家艾米·格林博士深入探讨了当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经历的失望与沮丧。这种情感状态,虽然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普遍会导致孩子做出一些“错误目的”的行为。这些行为模式,在我们成年后,依然可能在亲密关系中悄然浮现,只不过它们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

亲密关系中的“自毁倾向”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面临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无休止的需求追寻:当我们感到需求未被满足时,可能会陷入一种无休止的追寻状态。如果目的无法达到,我们可能会试图操纵对方的行为,以满足自己的期望。当所有手段都失效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沮丧和绝望,最终可能滑向“自暴自弃”的行为模式。
放弃期待,寻求共赢:另一条路则是放弃对伴侣的过高期待,通过建设性的沟通来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满足。这要求我们将伴侣的快乐置于首位,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关系环境。
然而,由于日常生活的惯性、潜意识的影响以及对需求的强烈渴望,我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第一条路,即在亲密关系中不断索取,直至陷入权力斗争和无尽的争吵。
童年阴影下的沮丧感
回想我们的童年,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满怀期待地展示自己的成果时,却未能得到预期的认可和鼓励。这些时刻的沮丧感,如同种子般深植于我们的内心,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情感模式和行为选择。
当我们感到需求未满足时,那种深埋心底的沮丧感会再次浮现,驱使我们做出与童年时期相似的“错误目的”行为。我们可能会试图通过过度索取关注、进行权力斗争或寻求报复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但往往只会让关系陷入更深的困境。
亲密关系的“记忆触发器”
亲密关系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当我们与伴侣越加亲近时,那些童年的沮丧感和未满足的需求也会愈发清晰地浮现出来。这种情感体验往往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信念:“我不够好,所以我不配得到爱。”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信念会让我们对伴侣的言行格外敏感,甚至将一些小摩擦放大为无法逾越的鸿沟。最终,我们可能会在无尽的困惑和沮丧中选择放弃,认为“结束”是唯一的解脱之道。
如何识别与应对“自暴自弃”
面对亲密关系中的“自暴自弃”倾向,我们首先需要学会识别它的迹象。这通常表现为绝望、无助和无能为力的感受,以及放弃、过度帮助等消极行为。
为了积极应对这种倾向,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相信对方的能力:给予伴侣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关注优势而非不足:多关注伴侣的优点和成就,避免过度批评和贬低。
共情而非怜悯:以同理心理解伴侣的感受,避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给予“同情”。
鼓励积极尝试:为伴侣创造机会去尝试新事物,即使失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授技能而非替代行动:在伴侣需要时提供指导和支持,但避免过度干预或替代他们完成任务。
分解任务为小步骤: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让伴侣在逐步完成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提醒过去的成功:回顾伴侣过去的成就和优点,帮助他们重建自信。
接受犯错并鼓励再次尝试:让伴侣明白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鼓励他们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并再次尝试。
以伴侣兴趣为基础:尊重伴侣的兴趣和选择,共同参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真诚表达爱与关怀:通过言语和行动向伴侣传递你的爱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被珍视和爱护。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我们可以逐渐克服亲密关系中的“自暴自弃”倾向,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理解和支持的关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