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那年被拳打脚踢,被用弹弓打,用的还是钢珠,父母也被霸凌我的人侮辱谩骂,每次回想起那些骂人的话,我就会崩溃大哭……”
“说句不夸张的,从幼儿园到小学结束,每天都遭受不停止的校园暴力。被语言排挤、被孤立,12年了,我摆脱不掉,我真的尽力了……”
“小学到中专毕业,虽然已经过去快六年时间,但每当想起来还是会忍不住心疼、哭泣。校园霸凌,从来都不是一句玩笑,也不是同学之间的一个打闹,而是折磨一个人一辈子的最大的痛苦……”
现实世界中,校园霸凌事件仍不少见,而且很多都比影视剧中的情节更加恶劣。
除了对受害人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强烈愤恨,我们更要反思:校园霸凌为什么还在频繁发生?
16岁女孩萍萍就读于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专部,平时住校,周末回家,她们宿舍里共住了8名女生。2022年12月,萍萍告诉父母,和舍友相处不愉快,被孤立了,不想再在那里上学。任先生告诉萍萍,不用理会她们,只要专注学业就好。
这个学期,任先生逐渐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3月4日,萍萍回到家后,任先生发现她的眼神躲躲闪闪,仔细看时,脸上、脖子上和胳膊上有伤。他问萍萍发生了什么,萍萍也没有告诉他。
任先生说,4月6日,妻子王女士接到萍萍同学打来的电话,告诉她萍萍被人打了。王女士连忙赶往学校,在隔壁宿舍里,她看到女儿身上有多处伤痕,脸上红肿,浑身颤抖,伏在桌上哭泣,便带着孩子去找打她的佟某,质问她为什么打萍萍。佟某否认自己打了萍萍,气愤的王女士上前拉住佟某胳膊,两人发生争执。更多的人过来劝住了双方,把她们带到警务室。最后,萍萍的妈妈报了警,带着萍萍前往医院。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4月6日的诊断书显示,萍萍头部、胸部、腹部、下肢损伤。鄂尔多斯市精神卫生中心4月10日诊断萍萍“抑郁发作”。4月11日,鄂尔多斯广厦医院也作出诊断:萍萍头部、胸腹部、右侧大腿及右侧踝部处软组织损伤。
从心理学角度看,霸凌者的心理往往是这样想的:
我受到的挫折,要“还”给不相干的人
米勒、伯克威茨等心理学家认为,当遭受了挫折却无法向其根源发泄时,有人可能会转移目标向他人攻击[6]。
心理学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叫作“踢猫效应”:男主人被上司批评之后,心情很不好,于是回家与妻子吵了一架。
妻子的愤怒无处发泄,只好把旁边玩耍的孩子训斥了一番。紧接着,莫名其妙挨了一顿训斥的孩子怒火中烧,看到院子里的猫,就去狠狠踢了猫一脚。
心理学家用“踢猫效应”来描绘,负面情绪在不同人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坏情绪像水一样,往往由等级高向等级低转移,由强者向弱者转移。
也就是说,你施加给孩子的暴力,可能会被他转移给同龄人。
现实并不总是爽剧,“复仇”桥段也并不是时刻在生活中上演。
且不说剧中揭露的校园霸凌现象,依然在看不见的黑暗角落里滋长。
那些曾经发生在受害者身上的殴打、虐待、凌辱行为,生理上的伤痕看似愈合,但是心理上的伤害,却可能伴随着他们一生。
不管是校园霸凌,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心理伤害,也许在面对的时候我们的不安感和无助感依然存在。
但可以尝试用这些方法来帮助自己走出阴影:
1.认识和接受情绪
在遭受心理伤害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愤怒、恐惧和绝望等负面情绪。
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反应,不要压抑它们。
相反,我们可以认识和接受这些情绪,并找到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它们,如写日记、讲述经历、做运动等。
2.寻求帮助
当我们无法自行应对时,寻求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向家人、朋友、老师或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他们可以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性支持,帮助我们恢复信心。
修复心理伤害,肯定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
但也要相信,只要通过正确的调节方法和时间,我们是可以重构健康的心理状态的。
如果过往的经历也在你心里不知不觉留下了阴影,那么进行积极的自我干预或疏导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