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谈理想的爱情,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却可以谈谈我们自己。
我是一个相当程度上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人,尤其是关系亲密的人对我的评价。这并不是个健康的循环,但我相信一些成长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同较少、主动或被动地妥协自己的想法去认同他人决定的姑娘们也或多或少有与我一样的困扰。平时偶尔看些心理学的小文章,也大概知道了自己这种情况属于“焦虑型依恋”。

从情绪取向治疗(EFT)的角度来看,焦虑型依恋是在用焦虑掩饰被抛弃的恐惧。焦虑型依恋对于成年人亲密关系的影响在于,我们在关系中展现的往往是次生情绪(愤怒/焦虑、疏离/冷漠),这些情绪的本意是表达内心原生情绪被照顾的诉求,但是站在伴侣的角度,却会被外露的次生情绪所干扰,从而产生误解。焦虑型依恋的人,他们的伴侣往往会在相处中感到很困惑,会觉得自己的伴侣好像非常敏感,一件小事情就会被触发,反应强烈得和事情本身不成比例。或者发现对方好像很冷漠,经常会不理自己,遇到矛盾问题会把自己像刺猬一样包裹起来。
或许正因为如此,在二十郎当岁的今天往回看,但凡是谈过较为走心的恋爱,大多收场也都十分惨烈。倒也不是传统意义上那样,成天纠结于“你到底爱不爱我”、“你这样做一定是不爱我了”那种作,而是当感到对方对自己某个特质有所不满时而引发的焦虑、自我怀疑从而导致不快争吵。
由于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惯性固执甚至偏执地认为自己在对方心中应当是近乎完美的存在;对方认知中的我若是存在缺陷,就是这段关系的隐性裂痕,最终会致使对方对我的感情产生变化。这些就是焦虑型依恋的作用。
你们一定以为故事的走向是我如何摆脱这种错误认知的桎梏,收获了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美的感情。然而让你们失望了,这并不是这样一篇心灵鸡汤。
几个月前我开始了一段新的感情,如同一切崭新萌芽的感情一般充满了sunshine and butterflies以及恋爱的酸臭味。是异地恋,对方比我大五岁,今年正要步入30 club。融洽相处几个月后吵架的频次逐渐增多起来。每一次吵架的理由虽不尽相同,但归因到底大多是难以接受对方就某事对我产生的负面评价而来。吵到两人都身心俱疲时,总有个问题像Sex and the City里,Carrie电脑屏幕上一个个被敲出来的字母般一点点浮现:我依然像我们第一天在一起时一样爱这个人,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吵架?

或许并不只是我自己。仔细想想身边的朋友中,至今没有一对令我由衷羡慕的神仙眷侣。大家各有各的问题,引用一句名言,幸福的关系总是一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关系总是各有各的不幸。
闺蜜A与她的前男友是彼此的初恋,相恋五六年,这五六年中A不作不闹,两人极少吵架,日常相处也算得上是平淡中的小确幸,她却在几个月前突然被分手。向来冷静的处女座闺蜜A带着哭腔与我通话:“我真的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提分手,是不是我变得不够有趣了?”几个月后她无意中发现原来前男友早已劈腿,也是为了与新欢在一起才提出分手。
闺蜜B在恋爱中是个对男朋友无微不至、也偶尔耍耍小脾气的妹子,她的情路却一向不太顺。因为发现男朋友微信和其他女生暧昧互撩而决心分手,中途经历男友由誓死抵赖到在钢铁般的证据面前痛哭认错挽回等种种狗血情节。大半年后竟与此男重新复合,也是令人无言以对。
虽然以自己的朋友圈作定论难免有样本太小的嫌疑,而事实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感情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就像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中那样,表面的波澜不惊往往经不起搅动,粉饰的太平也不大能经得起推敲。而认可并接受这一点,恰恰不是悲观主义,而是我们踏上寻求一段无限趋近于完美的感情的伟大征途的第一步。
我们不谈理想的爱情,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却可以谈谈我们自己。
难道只有心智成熟、性格稳定的人才可能拥有长久健康的爱情吗?或者说,心智成熟、性格稳定的人就能拥有长久健康的爱情吗?我、以及像我这样精心隐藏好自己的小小缺陷的姑娘就注定次次折戟沙场吗?
我偏不这样认为。我们都不完美,但不完美的我们,也可以去努力经营恋爱,拥有更为长久和健康的亲密关系。
一个我十分喜欢的博主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能够掌握距离的情侣在我看来是了不起的,也是少见的。即是知道爱情刚来的时候,双方都抱有无限美好的遐想,这种遐想会成为爱情升华的结晶,被无限放大。可是如果我们能掌握一点距离(想象给他人),以及一份努力(努力给自己),就能离那个对方希望的人近一些,能这样想的情侣,一定是比较成熟的,比较放松的,当这种状态得以继续,也许就能更靠近完美的结局。”

我将这个空间感理解为情侣间由爱意衍生的善意。一份让我愿意制造一个小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摘下眼镜,用模糊的视线把你的几颗痘痘都看成可爱的小雀斑的善意;一份让这个空间由无到有,把自己所缺少的一点点填满的善意。
在美国上大学时,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之一是不同于我们的含蓄谦虚,美国人对待他人丝毫不吝赞美之辞。当然他们的赞美通常也很虚伪,比如即使你从商场里精心挑选出一套人类能想象的最丑的衣服穿上身,他们也能热情不减地闭眼吹”my gosh you look amazing today!”。我一度也曾嘲讽地想他们这是何必,这么虚伪不累吗?后来我发觉,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话总是让听者受用。
“窝里横”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总是把最好的自己展示给不那么熟悉的人,也将最大限度的宽容与耐心留给不熟悉的人。而越是亲密的亲人、爱人、朋友,却只能得到剩余那一点坏脾气和不耐烦。就好像前几次约会前不对着镜子精心打扮个俩小时是死都不肯出门的,而在一起多年后再出门约会或许连头发都懒得洗。若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之间由陌生到熟悉到亲密无间,岂不是一个得不偿失的轨迹?
对我而言,来自于我所在意的人的正面评价总能让我感到心情愉悦。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已经足够复杂,我只希望你爱我是因为在你眼中的我和在我眼中的你一样,天下第一可爱。
其实爱情没有方法论可言,但我们都可以调整心态,以一个open的态度去接纳我们不完美的伴侣,同时也接纳并认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毕竟,我们都因为不完美而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