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从婆婆房门前经过,听到打电话的哭泣声:“老头子,我想回老家,不想跟你分开了。在这里,我过得不好,干活很累,却费力不讨好。”听到婆婆的哽咽声,我想是我刚刚吃晚饭时对婆婆说话的语气太重了,伤到了她。
下班回来后,婆婆在厨房做饭,做了很多菜,中午还剩了不少。我说了婆婆几句:“妈,跟你说了多少回了,晚上菜少做一点,吃不完浪费。”
“怎么会浪费,晚上没吃完的菜,第二天都被我吃了,一点都没倒掉过。”婆婆解释道。
“吃剩饭剩菜对身体不好,谁吃都不行,吃多了容易生病。少做一点,光盘行动,既节约又健康。”我一脸的不高兴,并接着说:“如果实在不行,晚饭我来做,你歇着。”
婆婆没说话,可我没意识到婆婆生气了。晚饭的时候,婆婆自己没吃饭,却先喂我三岁的儿子吃饭。我抢过勺子说:“妈,跟您说过多少回了,孩子这么大了,让他自己吃饭。他不吃就让他饿着,不要追着他喂。”

婆婆还是没吭声,自己迅速扒了几口饭,回自己房间了。我这才发现可能我语气重了些,从婆婆门口经过,发现她在打电话,抽泣的声音,跟公公说要回老家。
我敲了敲门,婆婆连忙把电话挂掉。我跟婆婆道了歉:“妈,我没有别的意思,对不起,可能我刚刚说话的口气不是很好。但我这人直性子,有什么说什么,你别往心里去。我也是为你的身体着想,剩菜确实不利于身体健康;另外,孩子这么大了,他得学会自己吃饭。”
我接着说:“我知道你很累,每天帮我干这么多活,我真没有怪你的意思,主要是咱俩的习惯和观念不同,意见不统一时,我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您别往心里去,今后我说话注意。”
婆婆听我这么一说,心里舒坦一些了。“闺女,妈也有不对的地方,我看你们上班累,想多做些菜让你们补补身体,没想到剩饭剩菜吃多了不好,今后妈注意。”沟通之后,我跟婆婆和好如初。
导师点评:
其实婆媳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不过是习惯和观念以及生活方式不同,生活中会出现一些摩擦,双方各退一步,好好沟通,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老人和年轻人住在一起,饮食习惯也会有些不一样。比方老人觉得吃剩饭剩菜没什么,可儿媳觉得菜做太多浪费,吃剩菜对身体不好。这其实很有道理,她也是替老人的健康着想,另外赚钱也不容易,提倡节约。
婆婆的出发点也是好的,考虑到年轻人赚钱辛苦,想多做点好吃的,给儿媳儿子补补身子。只是晚上做多了菜,确实吃不完,倒掉可惜,但留着第二天吃对身体也不好。所以儿媳才会多说几句。
另外,就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老人确实应该多听听年轻人的建议,毕竟现在养一个孩子跟以前的养法不一样。老一辈的只要孩子吃饱喝足就可以,而现在的年轻人主张培育好孩子,追求质量,希望孩子早日独立。
当老人的教育跟儿媳的教育发生冲突时,老人不妨别掺和,任由年轻人自己去教育。不过作为儿媳,也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考虑老人的感受。如果希望婆婆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来,不妨跟婆婆好好沟通,不应该甩脸子或者说话中伤人。
文中的婆媳之间出现一些小矛盾,好在儿媳及时发现,主动找婆婆沟通,两人态度都有所改变,心平气和进行交谈。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将心比心,互相体谅。最后,矛盾解除,两人和好如初。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知,婆媳要想和睦相处,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互相尊重
彼此尊重各自的生活习惯和观念。老人跟年轻人的饮食习惯和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彼此要互相尊重,千万别因为一些小矛盾出口伤人,伤了和气。
第二、重在沟通
同在一个屋檐下,哪能没摩擦。两代人生活在一起,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当发生意见分歧时,彼此要学会沟通,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学会换位思考
无论是婆婆还是儿媳,都要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换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其实,大家的立场不同,处境都不容易。只有互相理解,各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