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否认感受”,就是通过否认孩子表达出来的感受,从心理上控制孩子。比如孩子明明不冷,但是“妈妈觉得你冷”,一定要她加衣服。或者孩子摔了一跤,哇哇大哭,你说:“你是男子汉,摔一跤怎么会疼呢?”
孩子需要外界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行为、感受和认识是否得当,所以如果父母否认孩子的感受,但他又确实体验到这种感受,他就会困惑,是不是我有问题啊?感受是孩子内心自然产生的,它没有对错,你承认也好否认也好,它都会产生。如果你一再否认孩子的感受,他们就干脆不再跟你说自己的感受了。所以,我们就不能否认孩子的感受,而应该鼓励他们自主地发展。

第二,压制思考,比如不跟孩子解释道理,启发他对问题的思考,而是直接说“你以后就明白了”这种话,让他直接服从。
这可能会让孩子想,原来我的思考是靠不住的,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对自己好。这会导致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他以后会没有主见,凡事都听别人的,随波逐流。
第三种是激发内疚,它有三种表现:一是对孩子历数自己的付出,把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像鞭子一样啪啪啪抽在孩子脸上“我都为你做了这个那个,你还这样那样,你难道不觉得内疚吗!”这当然让孩子觉得有沉重的负债感。二是,不是孩子的错却要他负责。比如,夫妻关系不好,但是告诉孩子:“我是为了你才忍着不离婚的”,由此让孩子觉得内疚。这些父母最常见的心理活动就是:我不管你要不要我的牺牲,反正我觉得我牺牲了,那你就欠我的。三是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感到内疚,比如骂她“不知感恩”“没有良心”等等。
如果我们总是激发孩子的内疚,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我的错,是因为我这个世界才变得这么糟糕。比如说,原来我不是妈妈欢乐的源泉,而是她的累赘和负担……这样的话就会让孩子怀疑他自己的价值,让他觉得自己总在给别人惹麻烦,以后就会活得战战兢兢的,压抑自己的想法,随时想的是怎么样不让别人讨厌,或者干脆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了。
第四种心理控制方法叫做有条件的爱。照理说,父母对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爱,不管怎样我都爱你。但是,如果你说“你只有这样表现我才爱你”“ 你如果那样表现我就不爱你了”,以及在行为上:如果孩子表现好,你就对她百般的喜欢;如果表现不好,就对他很冷漠。
当你用有条件的爱来控制孩子的时候,确实经常能达到目的,因为他太需要你的爱了,你会看到他果然按照你说的办,但是那是他为了留住你的爱,伪装出来的一个父母喜欢的自我。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可能会出现抑郁无助的心理问题,而且不但不会真正地爱你,还很可能会恨你。有条件的爱,还会让孩子贬低自我价值。它会让孩子怀疑:爸妈真的爱我吗,还是只爱我的表现?孩子会认为:我本身没有价值,只有我的表现有价值;我只是满足父母期待的工具。
第五种心理控制的方法叫做动机分析,比如孩子不喜欢奥数班,你说:“什么喜欢不喜欢?你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不就是懒嘛!”或者你叫孩子穿一件衣服,她却说另外一件更好看,于是你说:“胡说,明明是这件好看嘛!你就是故意跟我作对是不是?!”。分析动机是人类的本能。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你总在有意无意地猜测对方的意图,这有利于我们的生存繁衍。当然,我们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来。男生向女生借书,女生一般不会直接说“你不就是想借借书还书来跟我接触吗,你别痴心妄想了”。但我们对孩子往往就会直接说出来,这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很弱小。我们对于孩子来说是强者,有时候话就会像霸道总裁对员工那样无所顾忌。
最后一种父母心理控制的方法叫激发焦虑。焦虑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绪,当你担心一件坏事发生的时候,就会感到焦虑。过高的目标、过大的压力或者过于夸张的危险,都会让孩子过得过度焦虑,由此引发失眠、疲劳、紧张、注意力不集中,你想让孩子在焦虑的驱使之下自己好好学习,但很可能最后是孩子太焦虑了,根本学不进去。
最重要的是,我们家长自己先要调整心态,不要太焦虑。很多父母的心态,都是太着急太担心太希望把孩子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培养。所以,我们才会一方面对孩子的身体呵护备至,另一方面对他的心灵挥起各种武器,打得遍体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