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结婚3年,婚后我们一直因为生活琐事吵架,后来发展到分房睡,现在已经冷战半年多。
结婚前,老公说逢年过节可以去我父母家过,因为我是独生女,怕我父母孤单。可婚后没几天,再说回这个问题,老公就说不行,我感到很难受,但考虑到刚结婚,我就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之后每年都是去他老家过年。
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无法再忍受下去。结婚时,他家给了3万彩礼,婚后,婆婆就找个借口把这彩礼钱要回去,借口就是之前买车借了3万,现在车是我们夫妻俩开的,要把这3万还回去。更过分的是,婚礼上收到的礼金,老公的哥哥借走了,到现在还没有归还。我跟老公说这些事情,他说我太过于计较,还指责我对他的家人一点都不热情,每次都不跟他爸妈打招呼。

我真的很计较吗?其实我说的那些事情,我觉得都不重要,我只是觉得委屈,想要跟他倾诉一下,安慰一下我就好。可老公非但没有这么做,还指责我矫情,总是在挑我的毛病,总是对我提要求。我知道我自己的一些不好的地方,比如不喜欢装熟。当时我跟他的父母没有太熟悉,所以见面就是点头打招呼问好。而且,我自己本来就跟我爸的关系不好,很少跟我爸说话或者主动打招呼。所以,我也没要求他对我父母有多热情,他凭什么要求我对他父母热情?
而且他的工作不稳定,每次我劝他找一份工作安稳地下去,分担一下家庭压力,他都用脏话来骂我,甚至把我的钥匙收走,大半夜赶我出门。我现在真的心累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能帮帮我吗?
导师点评:
这位女士,你好,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从你对婚姻的描述中,你的委屈我能理解,你和很多遇到婚姻矛盾的人一样,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的矛盾,只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让你感觉到很心累。我想你和你老公没有离婚的打算,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渐渐走到关系破裂的阶段,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你们的婚姻出现了什么问题。
首先,从你的描述中,说婚前老公答应你过年去陪你的父母,但婚后反悔了,你感到难受,但没有继续纠结这个问题。说明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你的心理过程是先自己解读,然后消化。但因为事先产生一个不合理的解读,所以对整个事情的判断就有可能出现偏离。
这其实是属于回避冲突型心理,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先想着自己消化矛盾,但往往会只想问题,而忽略解决的思路,可能你会觉得不用说,让对方自然能理解,其实不然。
之所以回避冲突,一般都是源于我们的原生家庭。你有提及到“我和我爸的关系不好”,“很少和他说话或者主动打招呼”。在我接触过的一些咨询案例中,有些人会因为父母的自卑性投射,而把自己的自卑感投射给孩子,通过打压自己的子女,来满足权力感。而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一点,因为小时候没有反抗能力,只能一声不吭,回避冲突。
所以就会形成一种“爱=不冲突=他应该懂我”的认知模式。而现实中,其实每个人都独一无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婚姻关系就是磨合,整合两种不同的认知为一种。那我们真实生活中怎么做会更好,有利于婚姻的稳定呢?
比如在交流的时候,避免过度戳对方的痛点,在合适的时候引导对方看到自己的问题,例如“总挑我毛病,我有那么差吗?你心里怎么想的?”
另外,你需要寻求积极的自我认同,直到能够自信地面对冲突,沟通解决问题。然后,学会把人和事分开,这样就能给问题找到解决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