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三部曲,重新认识你自己
1、放弃完美的期待,才能实现最好的自己!对自己有期待,再正常不过,心理学家“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认为:这是人本能的渴望,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也是一个人想自由生活的前提。人只要存在就必然拥有渴望,渴望被爱,被尊重,被肯定,被肯定,被接纳,被认同,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但有些时候,人们对自我的期待反而会阻碍事情的发展,比如期待过高的时候。

从深层心理学上说,一切过度的期望,在潜意识层面都可能包含相反的内容和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认为,当人的期待过高,有些人会把追逐目标当成生活全部的意义,每天斗志昂扬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每天想的都是何时能实现这个目标,他的心灵处于紧绷状态。对生活本身漠不关心,造成与生活的严重脱节,因此期待也变的不切实际。
适当的期待可以让人产生良性压力,过高的期待更多时候带来的是却是破坏作用。当因为自我期待过高而常觉得无力时,这时需要调整自身状态,发挥真我的生命能量,而不是让虚幻的理想的我再消耗自身。
2、看见你的""内在小孩"",陪他成长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不管在童年,还是成年后,当它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它就会一直蹲在角落哭泣,成了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
它会霸占你的大脑:让你思维不清晰,容易情绪化。当你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当别人跟你意见不同时,当事与愿违时......让你愤怒、悲伤、恐慌,甚至发展为抑郁症、焦虑症等身心疾病;它会加剧你的原生家庭矛盾:把你在童年时缺失的那份爱,以叛逆、冷漠、抗拒沟通等形式加倍地“偿还”给你的父母;它会破坏你的亲密关系:让你缺乏安全感,爱得小心翼翼,害怕失去,经常用作、讨好来换取伴侣的关心;它会搅乱你的工作:让你在工作中没自信,总害怕做错事,不敢拒绝,不敢争取,影响你的判断和决策,在关键时刻“拖你后腿”;它还会遗传给你的孩子:时间久了,它会将情绪化、脆弱敏感、拖延、自卑等注入进你的性格,同时,在你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遗传”给你的孩子……
而且,我们越是无视它,越是压抑它,内在小孩会更沮丧和抗争,仿佛一个死循环,让你丧失好的性格、好的关系、好的生活。因为,内在小孩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情绪得不到释放、价值观得不到肯定,她就会一直蹲在那里哭泣,停止成长。内在小孩就如同我们人生木桶的最短板。它不长大,我们再努力也无法成长。
所以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只有内在小孩被看见、被疗愈,并且与我们一同快乐健康地成长,我们的内心才会真正成长,真正感到快乐。
3、“怪异”不是错 接纳独特的自己
《忽然七日》有句台词:“成长”的关键在于,学会一直站在多数人的那一边。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人的一生,应该是这么过的:你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考上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毕业后,你要找份好工作,最好是朝九晚五,做个安稳的公务员。30 岁前,你要结婚生孩子,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
为什么我们要按照这样所谓的“标准”而活?他们会告诉你,没有为什么,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跟着大多数人走,总不会错。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错觉。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保持清醒是很难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周边人群的“意见”之中。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很多人为了这一份安全感,不被孤立,惯性去随大流,只希望能成为大多数里的一部分。到最后,大多数强势成为了“正确”,少数者却成为了“怪异”。但其实,你有独特的自己!坚持自己独特性会比别人很早都找到自己的价值。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得主 Graham Moore 获奖时说:“我 16 岁时曾试图自杀。因为我觉得自己很怪,很另类,与其他人格格不入。此刻的我想告诉那些有同样感觉的孩子,“我好古怪”“我好怪异”“我真是不合群”。没错,你就是这样,我肯定你就是这样。但请继续“怪异”,继续“与众不同”。当你成为下一个站在这里(奥斯卡颁奖台)的人,请把这番话传递下去”。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与众不同的。只是,为了配合这个世界,我们改变了自己的怪异,也放弃了自己的天赋。但,格格不入从来不代表错,不要抹杀那个本就很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