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州布拖县召开的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第一次视频调度会对外公布阶段性数据:截至6月23日,全县上下共签订了2万余份治理高价彩礼、丧事大操大办、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承诺书;已自愿解除“娃娃亲”399对。
仪式上,26对“娃娃亲”监护人现场签订退婚协议,并统一返还礼金66.6万,26对“娃娃亲”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3岁,给付订金彩礼最高的6万元,最低的9000元。
古人担心男女长大后,不认识对方,或是一方不承认婚约,就将衣襟分成两部分,当作凭证。
指腹为婚的由来,跟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东汉初年,大将贾复跟随刘秀打天下,曾在征战农民军时,身负重伤,命悬一线。刘秀知道后非常伤心难过,派人对他说:“我不愿意让你出战,就是因为怕你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我就要失去一名大将了啊!听说你的夫人怀孕了,如果生下男孩,我就把公主嫁给他;如果生下女孩,我让皇子娶她。你不必为了妻子儿女担忧了。”
指腹为婚这种婚俗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始流行,明朝达到盛行的状况。大臣胡广和解缙两家指腹为婚是明成祖朱棣亲赐的。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山区,依然还存在传统的定娃娃亲的风俗。
一、 娃娃亲的定义及其成立形式和规则:
娃娃亲是指在小孩未出生之前或小孩幼时,父母或长辈为孩子订下婚约的一种传统的婚姻制度,解放之前盛行于贫困的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现在偏远山区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它成立的条件很多,第一种情况是两个孩子要异姓且是表亲关系,一般是舅姑之间,即假如我是一个男孩,要是在小时候就说定了婚事,我长大后可以娶舅舅的女儿或是姑姑的女儿之间联姻,即表兄弟可以结为亲家。第二种情况是异姓邻居之间,在偏僻的村落里有可能只有两家姓氏的村民居住,那么父母就要在异姓的同辈里为孩子谋一桩婚事。最后一种情况是同身分等级之间的婚约,这与彝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奴隶制度相联系。

彝族历史上长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内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明朝后期,以等级的贵贱划分,彝族大体上形成了“孜莫”、“诺”、“曲诺”、“阿加”、“呷西”五个等级。译为汉语就是“土司、黑彝、白彝、主子门里门外的人(安家娃子)、主子锅庄旁边的手足(锅庄娃子)。解放之前,土司和黑彝是贵族统治阶级,白彝,阿加和呷西属于被统治阶级。
按理来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本不该存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观念。但是老一辈的长辈毕竟经历过解放之前的阶级制度风靡一时的时代,等级划分的观念已经在他们的思想里根深蒂固了。
由此,彝族的“血统论”一直伴随于彝族的婚姻制中,其中宗族势力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内婚和外婚两类之分,严格实行族内婚制、等级内婚制和家支外婚制。族内婚是指在本民族内缔结婚姻,不能与外族通婚;家支外婚事指同一支系内部严禁结婚,只能在本家支以外通婚;等级内婚制与以上提到的等级的贵贱划分相关,只能与本等级的通婚,严禁与被统治阶级联姻。当然,能与比自己等级高的贵族通婚被视为是件光彩的事。那么,彝族的娃娃亲也是严格遵循这些规则的。
二、娃娃亲历程以及对其变迁的分析:
四川甘孜州九龙县的一个彝族小村落,听老辈说祖先是破窝拉达迁徒史洛拉达世居, 沙马曲比诺的后代,血统纯正,也算是贵族沙马曲比家后裔人,只是在解放后打击活动阿达阿嫫的祖父母都变成了平民。现在在村里你还是能找到年老的,所谓的解放前的奴隶后代。

等级观念在老人们的心里是很深的,他们从不避讳自己的身世,也经常表示说自己虽然被解放了,可心里还是虔诚地一直遵守贵贱尊卑秩序的。
1.长期存在的少数民族宗族制:家庭宗族势力强大,一般像婚姻这种大事都是由整个家族群体来做主的,很多时候连亲身父母都不能随便做决定。
2.男子的地位普遍比女子高:在一个家庭里,大事都是男子决定的,这个家的未来发展都由父亲说了算。如果父亲早逝,长兄如父,大哥就要撑起一片天。家里没有男丁的家庭都会被看不起,所以在计划生育严格执行期间,每一家至少也都有一位男孩。
3.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解放改革这么多年了,我还是清楚地知道谁是被统治阶级的后裔,什么样的人是贵族的后裔。说明虽然少数民族早已在形式上接受改造,可是传统的尊卑观念在心底还是很深的。
4.与外族文化的融合程度低很少:由于少数民族都聚居于偏远的山区地区,交通不便等种种原因,与别的民族交流的机会极少。获取信息的途径是闭塞的,从小只接受一种单一的本民族文化,很难对外来文化形成一种认同感。
5.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很少家庭会主动让孩子去上学的。就算想上也是没有条件,村里的小学规模极小,几乎都建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很多孩子都是中途退学的。